
近期本港地下水管爆裂事故頻生,屯門區更於本年6月初在一周內發生多宗水管爆裂事故。有議員關注當局會否計劃在全港的食水分配管網設立更多獨立監測區域,以便及早發現地下水管異常情況。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7月2日)表示,水務署已於去年年底開始擴大「智管網」監測範圍至食水主幹水管及餘下兩成的食水分配管網,署方計劃在2027年完成擴大和更新「智管網」的工作,當局已要求署方探討提早完成的可能性。她又指,如果要在所有水管老化的地區,增設後備供水網絡,須考慮多方面因素,例如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2029年或之前將完成更換和修復水管計劃
甯漢豪表示,水務署在2000年至2015年期間,進行一項全港性更換和修復水管計劃,當時已更換和修復了約3000公里長的老化水管,由2015年至2025年3月,再有大約240公里長的水管已完成更換和修復,水務署去年亦獲得立法會撥款,更換或修復大約20公里長的大型鋼喉管,初步預計在2029年或之前陸續完成,當中大約4公里的喉管位於屯門區 。
甯續說,水務署現正檢視更換水管的考慮因素,包括滲漏或爆裂風險及其後果,以及更換水管的優先次序,稍後會提交短中期計劃給發展局檢視。她又指,現時水務署在一些重要設施,例如醫院已經提供雙重供水網絡,以加強供水的韌性,但如果要在所有水管老化的地區,增設後備供水網絡,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例如市區地下設施密集,地下空間是否足夠,以及有關的做法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強調「因為建設和管理大部分時間只是處於被用狀態的後備水管,必定是涉及相當的額外資源。」





甯漢豪表示,水務署一直與本地及內地的學術及科研機構合作,研究應用其他先進科技,例如光纖技術等協助及早發現水管滲漏的情況,水務署將與理大合作,今年8月成立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為水管進行高精確度的檢測。她續說,水務署已強制要求在2018年展開的新樓宇項目,在用戶端安裝智能水錶,至於現有的樓宇,署方亦計劃陸續推動,目標是配合用戶日常生活模式,調節喉管內的水壓,做到整個供水管網系統可以「動態減壓」,以減低水管爆裂和滲漏風險 。
周浩鼎促檢視接連地下水管爆裂原因
提出質詢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表示,水務署推行的「智管網」已於本年3月底完成設立全部2400個監測區域,以協助加強管理供水管網滲漏,關注當局會否檢視在「智管網」完成設立後仍接連發生地下水管爆裂的原因。
透過「智管網」水管滲漏率已降至13.4%
甯漢豪表示,水務署在去年透過「智管網」偵測到政府食水水管的滲漏個案數目大約為1,200多宗,讓署方及早進行維修,而食水水管的滲漏比率已由2000年約25%下降至去年約13.4%。
不過,甯漢豪提到「智管網」的監測範圍目前尚未覆蓋主幹的食水水管及餘下約兩成的食水分配管網,故當局要擴闊其覆蓋範圍。此外,部分老舊的水管,例如老舊鑄鐵及石棉水泥等物料鑄造的水管,因為它的外部比較脆弱,即使水管在「智管網」的監測範圍,如果受到外力衝擊的時候,也有較大的機會突然爆裂,因此當局需要按風險情況,安排更換這一類的水管。
記者:黃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