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人飼養異寵的熱潮持續,近月有人在社交媒體發文尋找走失的寵物狐獴,亦有市民在市區發現疑似土撥鼠等非原生物種。有動保人士留意到,有博主在內地社交平台發文,聲稱可安排狐獴及浣熊等動物「直銷」香港,每隻售價數千元,更標榜「今日落單,翌日到貨」。早前有港人經秘密渠道購買狐獴飼養,但狐獴疑因不適應圈養生活致行為反常,釀成「流血」事件。有學者指,野生動物絕不宜作寵物飼養,除未經檢疫恐帶有狂犬病等傳染病,增加人類感染風險,一旦該些具侵略性的外來動物被遺棄郊野,更可能危及本地原生物種。


本港一直有一批異寵迷,由2003年元朗南生圍發現灣鱷「貝貝」,到2018年警方於八鄉破獲2個「異寵樂園」,救出包括懶猴、鴞及巨骨舌魚等逾百隻瀕危及受保護野生動物。其後亦有市民於郊外發現白狐狸,去年更有原產澳洲的鴯鶓走失。

動物保育人士James指,狐獴、土撥鼠、貂鼠及松果蜥等,均是近年新興異寵。今年2月,他在社交媒體發現有人發帖尋找走失的狐獴,引來大埔街坊及動保人士議論紛紛。
土撥鼠蜜袋鼯成近年新興異寵
有大埔區居民指,這是區內在過去半年發生的第2宗狐獴走失事件。多名大埔居民亦稱,近月多次於早上在太湖花園及附近的林村河河畔,目睹有青年用繩綁着狐獴「散步」。他指,數月前亦曾見類似尋狐獴的帖文,若是同一人所養的同一隻狐獴再次走失,反映飼主粗心大意,亦擔心該狐獴的安全。
狐獴是動畫《獅子王》中角色「丁滿」的原型,以一雙大眼睛與後腿站立放哨的「萌樣」,成為內地、日本及台灣的新興異寵。不少人會帶狐獴外出,或拍短片上載社交平台。不過James指,近月得悉本港有狐獴飼主發生「流血」事件。

他稱,該飼主早前購買1隻狐獴作寵物,其後發現狐獴經常不安,更會暴躁咬人,施襲次數越見頻密,最終決定棄養,並轉送予另一名狐獴飼主。可是,新主人接收後,狐獴情緒問題未見改善,更曾咬傷同類。
James續指,近年亦有更多人飼養土撥鼠與蜜袋鼯,早前有市民報稱於觀塘一處渠道,拍攝到疑似土撥鼠的動物,更聽聞有人購買水獺作寵物,惟因難以忍受水獺身上散發濃烈魚腥味,最終轉送別人。他批評,異寵玩家霎時衝動購買寵物,只為滿足一己私慾,飼養後才發現異寵需要極大的活動空間,性格不如貓狗溫馴,終選擇棄養,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易帶傳染病增人類感染風險
另一名動保人士「阿浩」則指,近月在內地社交媒體發現有博主自稱為「異寵主管」,聲稱可直銷狐獴、浣熊及白狐狸等異寵到港,並經常上載短片如「去香港享福的狐獴」或「狐獴弟弟剛到香港新家」等「吸客」。他曾向對方問價,得知狐獴售價按性別劃分,由3500元至4000元人民幣(約3836至4383港元),浣熊最貴,每隻售5000元人民幣(約5479港元),白狐狸則約800元人民幣(約876港元)。
該博主聲稱會安排專車運送異寵直達香港,強調「今日下單,明日取貨」,買家可到上水迎接異寵,但被問及異寵有否患病、是否經過檢疫、運送時如何保障安全等問題,對方一律避而不談。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冼雍華指,多數異寵是野生動物,本身恐帶狂犬病及其他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對人類健康構成風險。他以狐獴為例,狐獴屬群居動物,擅長挖地洞,具一定攻擊性,但本港家居環境狹窄,難以還原其原有生境,缺乏同伴及活動空間,均會對狐獴構成壓力及影響情緒,激發異常行為,甚至因而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機會。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則關注,狐獴及貂鼠等異寵一旦遭棄養,或對本港自然生態帶來的影響。他提到,這些異寵具一定攻擊性,會捕食其他小動物,擔心與本地原生物種形成生存競爭。他指出,雖尚未見出現上述情況,但認為未來仍需長期監察野外情況。

學者籲當局列明禁售禁養名單
阿浩補充,異寵迷之間互有聯繫,會私下接收他人異寵,只有極少數「新手」會將異寵交予漁護署。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發言人亦指,香港是全球非法走私動物活動的轉運地,憂慮黑市引發大量野生生物被捕捉。發言人建議當局制訂珍禽異獸寵物「認可清單」,列明允許或禁止進口、銷售或持有的物種名單,讓公眾可以依循;另一方面加強可追溯機制,以掌握進口到香港的珍禽異獸寵物狀況。
發言人亦關注,近年不少市民飼養蜜袋鼯、貂和刺蝟,當局已評估認為該些動物不宜作為寵物,並禁止進口,但現行法例下擁有相關動物並不違法,衍生買賣及繁殖行為,促當局加強公眾教育。
因應市民飼養異寵的風氣,漁護署與海關已加強在各口岸及機場的巡查行動,曾破獲多宗走私動物入境案件。由2023年至今年3月,漁護署捕獲16隻非寵物類的動物(見表),包括狐獴、蜜袋鼯及刺蝟等近年新興異寵。此外,署方於2023及2024年亦接獲市民主動交出各1隻狐獴及刺蝟。海關亦於今年3月檢獲42隻由澳洲入口的懷疑受管制、屬瀕危物種的活蜥蜴。

哺乳類可傳播狂犬病猴痘 兩棲常帶沙門氏菌
在異寵熱潮下,學者及獸醫關注該些動物可能帶來的狂犬病、漢坦病毒等人畜共通傳染病。外國研究亦發現,異寵的抗藥性增加,恐出現「基因平行轉移」的風險。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冼雍華曾進行多項外來物種研究。他指,飼養異寵最大風險,在於異寵本身可能帶有細菌、病毒及寄生蟲,若未經檢疫走私來港,加上被人圈養,恐增加人畜接觸及感染機會。2022年初本港爆發新冠疫情期間,香港大學團隊曾發現有患者因接觸進口的寵物敘利亞倉鼠而染病,是全球首例。

冼補充,若市民將異寵於郊野「放生」,異寵可能因不適應本港環境而死;存活下來亦可能把所攜帶的病傳給本地物種,或與原生物種爭奪食物,構成生存威脅。他稱,貂鼠及狐獴等哺乳類可傳播狂犬病、猴痘及肺癆,刺蝟可致真菌性皮膚病,兩棲及爬行動物則常帶沙門氏菌,促飼主留意防範。
土撥鼠是內地熱寵,近年亦有港人飼養。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亦提醒,土撥鼠可傳播鼠疫,勿接觸其排泄物;若人類遭其身上寄生的跳蚤所螫,亦可能染病。
外國研究亦發現,有走私集團為確保異寵可出售,會使用抗生素為其治病。冼指,近年發現動物體內的抗藥性病原菌增加,抗生素已不能殺死原有的病原菌,估計除涉基因突變,亦與抗藥性「基因水平轉移」有關,現時基因轉移除出現於細菌之間,亦可能出現在細菌與高等生物,甚至高等生物之間,情況值得關注。

澳洲成蜥蜴交易黑點 港人走私藍舌石龍子判刑
松果蜥及藍舌石龍子等澳洲原產蜥蜴,亦是近年熱門寵物。隨市場需求增加,黑市交易發展,澳洲已成為走私動物的新興熱點,更有港人涉案被捕並遭判刑。
今年3月初,海關於香港國際機場偵破一宗由澳洲走私蜥蜴來港的個案,檢獲42隻懷疑受管制的瀕危物種。該批蜥蜴被藏於抽濕機、空氣清新機及奶粉罐內,市值21萬元,當中包括原產於澳洲的藍舌石龍子。

有兩爬迷指,藍舌石龍子及松果蜥近年在本港異寵市場受歡迎,近日旺角部分寵物店亦有出售,當中松果蜥售價由2萬至6萬元,較前年倍增。
類似事件早有先例,前年8月,有港人於澳洲企圖將99隻松果蜥及藍舌石龍子藏於襪子內,連同小食及玩具寄往本港多個地點。該港人其後於澳洲被捕,並控以相關罪名,案件於今年初審結,被判監禁3年半。由2023年6月至今年初,澳洲當局共截獲200多個偷運野生動物出境的郵包,拘捕10多人。
記者: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