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掀中國熱︱紅場掛熊貓燈籠 家長僱中文保姆教子女學普通話

俄烏戰爭持續3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人嚮往的時尚潮流。莫斯科街頭常見中國汽車;許多俄羅斯年輕人想去中國留學;俄羅斯精英階層開始僱傭中國保姆,以便讓孩子從小學習普通話;首都的博物館和表演中心爭相舉辦中國的展覽和演出。不過,也有人認為,一旦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改善,中國熱就會消退。

俄羅斯全方位擁抱中國文化

《紐約時報》30日報道,自戰爭開始以來,中國為俄羅斯提供了外交支持、購買其石油和天然氣,並填補其因西方制裁而無法購買的消費品空缺。這些助長了俄羅斯各地掀起日益高漲的中國商品及文化追捧熱潮。

相關新聞:習近平訪俄︱出席克里姆林宮歡迎儀式 與普京進行小範圍會談

俄羅斯莫斯科的中國超市。小紅書@小紅薯6447637B
俄羅斯莫斯科的中國超市。小紅書@小紅薯6447637B

 

俄羅斯莫斯科的中國餐館。小紅書@小紅薯6447637B
俄羅斯莫斯科的中國餐館。小紅書@小紅薯6447637B

 

莫斯科的中國新年集市。小紅書@Stanislav
莫斯科的中國新年集市。小紅書@Stanislav

 

莫斯科的中國新年集市。小紅書@Stanislav
莫斯科的中國新年集市。小紅書@Stanislav

 

莫斯科的中國新年集市。小紅書@Stanislav
莫斯科的中國新年集市。小紅書@Stanislav

 

俄羅斯莫斯科的中國餐館。小紅書@795928549
俄羅斯莫斯科的中國餐館。小紅書@795928549

 

俄羅斯掀起中國熱。小紅書@Loki的日雜
俄羅斯掀起中國熱。小紅書@Loki的日雜

 

莫斯科的中國新年集市。小紅書@Stanislav
莫斯科的中國新年集市。小紅書@Stanislav

 

莫斯科的中國新年集市。小紅書@Stanislav
莫斯科的中國新年集市。小紅書@Stanislav

 

相關新聞:習近平訪俄︱和普京茶敘提俄烏戰爭 期待對話達和平協議

在莫斯科,為數不多開設中文課程的公立學校都出現了超額報名的現象,普通話不僅是語言大學的常設課程,也進入了工科院校的課堂。據一家知名招聘網站稱,近年來要求掌握中文的職位空缺大幅增加。

曾經接待的多名西方頂尖藝術家的俄羅斯劇院,上演了根據中國當代小說改編的劇目。今年4月,莫斯科一家大型博物館舉辦了來自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瓷器、陶瓷和其他文物展覽。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在書店裡擺在顯眼位置。

紅場安裝熊貓聖誕樹

今年1月,為慶祝春節,莫斯科的步行街上掛滿了紅燈籠,並在紅場旁邊安裝了一隻擁抱聖誕樹的大熊貓。

莫斯科地鐵設立了一列紅色的中國主題列車,並將地鐵路線圖翻譯成中文。該市的廣告牌和國家電視台上出現了習近平「最喜歡的名言」(例如「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中餐館在俄羅斯各城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相關新聞:浙江大媽洗衫跌落河 飛奔救人俄女留學生在華9年背景曝光

為俄羅斯精英階層提供保姆服務的一家公司創始人表示,他一直在努力滿足對中文保姆日益增長的需求。他說,中文保姆的工資現在已經達到每月5000美元(約4萬港元),以俄羅斯的標準來看,這已經很高了,但「招聘的過程仍然相當艱難」。

他說,英語保姆仍然最受歡迎,但說中文保姆已經取代了法語保姆,「人們現在把中文看作補充英語的第二語言。」

汽車成為俄羅斯青睞中國的顯著標識。汽車市場諮詢公司Autostat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的汽車已大量湧入俄羅斯市場,僅去年一年就售出逾90萬輛,遠2021年的11.5萬輛。

俄羅斯人對中國的興趣可能是暫時的

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當代亞洲研究所所長巴巴耶夫(Kirill Babaev)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過去3年讓俄羅斯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東方,它不再是歐洲的異國情調替代品,而是商業、旅遊和研究的主流方向」。不過,報道指,俄國人對西方產品的渴望仍揮之不去,只是近年來越來越難買到。

但也有的俄羅斯人認為,對中國日益增加的興趣可能是一場暫時的「利益聯姻」。

中國語言和文化專家庫茲涅佐娃(Yulia Kuznetsova)說,她記得當年學習中文曾被認為是異國情調,漢學家是一個邊緣群體。她認為一旦與西方的關係改善,中國熱就會消退,因為對俄羅斯人來說,中國「是一種異質文化」,「我們真正親近的只能是歐洲,因為畢竟我們有著相似甚至幾乎相同的文化」。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