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在能源未來競賽: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略

去年,中國安裝的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還要多。中國的清潔能源熱潮正在走向全球。中國公司正在巴西、泰國、摩洛哥、匈牙利等地建立電動汽車和電池工廠。

與此同時,在美國,特朗普總統正在敦促日本和韓國投資「數兆美元」用於向亞洲運輸天然氣的項目。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剛取消了在紐約布法羅附近一家工廠生產電動馬達的計畫,轉而投資8.88億美元在那裡生產V-8汽油引擎。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道,定義能源未來的競賽已經展開。儘管全球暖化的危險籠罩著地球,但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和中國——正在推行主要由經濟和國家安全考量而非氣候危機定義的能源戰略。整個產業的命運懸而未決,同時也關乎著塑造現代世界的經濟和地緣政治聯盟。

特朗普政府希望世界繼續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這些燃料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為汽車和工廠提供動力、溫暖家庭並推動帝國發展。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這為特朗普所稱的美國「能源主導」時代提供了潛力,消除對外國的依賴,特別是中國等競爭對手。

美國加州油田。美聯社

中國正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它押注於一個由太陽能和風能提供的廉價電力驅動的世界,並且依賴中國提供價格實惠的高科技太陽能電池板和渦輪機。與美國不同,中國本身沒有太多易於獲取的石油或天然氣,因此它渴望消除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轉而用可再生能源為更多經濟領域提供動力。

當以色列襲擊伊朗(幾乎所有石油出口都銷往中國)時,凸顯了中國依賴政治不穩定地區獲取能源的危險。

儘管中國燃燒的煤炭仍多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並且排放的氣候污染物多於美國和歐洲的總和,但其轉向清潔替代能源的速度卻快得驚人。中國不僅已經主導了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池、電動汽車和許多其他清潔能源產業的全球製造業,而且每個月都在擴大其技術領先地位。

世界的未來能源選擇是什麼?
未來正由一筆筆交易決定。美國正在敦促韓國和日本購買更多阿拉斯加天然氣,並投資那裡一個巨大且前景不明的輸油管道項目。中國一直要求歐盟允許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進入其龐大市場,儘管這可能導致歐洲自身汽車產業的大規模失業。

這場全球競賽不太可能立即產生贏家。世界對能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這刺激了對太陽能電池板和石油、核能和天然氣的需求。

這在短期內可能對北京和華盛頓都有利。美國仍然有許多客戶需要其巨大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備。全球約80%的能源需求仍由化石燃料滿足。

但這個比例預計將普遍下降。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預測,到本世紀中葉,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佔比將降至60%以下。

而中國已準備好承接額外的業務。

巴西財政部高級官員拉斐爾‧杜伯克斯(Rafael Dubeux)表示:「當美國聯邦政府決定退出這場競賽時,這場競賽並不會停止。」「其他國家仍在繼續前進。」

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