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惘中尋找自己

(苗延\u743c醫生)

  踏入大學,我迎來人生重要的一道關口——身份認同的掙扎。根據心理學家Erik Erikson的理論,青春期的課題是「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若能順利整合,便能建立穩定而健康的自我;若失敗,則容易陷入迷惘。

   出身於草根家庭,父母教育程度不高,我成長過程中的啟發,主要來自中學時期參加的教會團契。當年團契聚集了不同年齡層的青少年,就像《野人老師》劇集中不同年紀學生共同學習的場景。這種跨世代交流融合了多元經驗與視覺,激發了我更深廣的思考,我在當中吸取不少智慧。可惜後來這種形式被取締了。

  進入大學後,我深感自卑。原本神經質的性格,在更廣闊的環境中變得更難適應。看見同學們在球場上揮灑英姿,能歌善舞,我只能在旁羨慕別人的無悔青春。我沒有勇氣參加醫學院迎新營,也未曾出席過任何舞會,唯一感到安全就是基督徒活動,讓我可以圍爐取暖。

  信仰成為我的防衛堡壘。自卑的我,以信仰為盾為矛來批判別人,掩飾心底的嫉妒和脆弱。大學五年,我在身份認同上掙扎,在信仰上經歷迷惘與反叛。班上一百五十多人,二十多位女同學,從未有人追求我。我相信,不只是外貌問題,而是因為深層自卑,令我看來沒有半點魅力。

  我的轉捩點發生在信仰上。某一天,在毫無預期下,我經歷了悔改與重生的真諦。從此,一個更真誠、更自由廣闊的世界,在我面前展開。

   我決定離開熟悉的基督徒圈子。外人以為我反叛,在沒有人青睞的光景中,我如「潛龍勿用」,外表一無是處,內心卻悄悄扎下堅實的根。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