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5千元免稅上限引熱議 部分職位或重新界定

美國參議院日前全票通過《小費免稅法案》(No Tax on Tips Act),未來若正式成為法律,將讓符合資格的勞工每年最多可免稅申報2萬5千元的小費收入,對全美約400萬仰賴小費為生的基層勞工來說,影響不小。洛杉磯資深會計師劉心潔提醒,法案雖有減稅利多,卻也可能引發申報不實、職位混淆與制度公平性問題。

根據法案規定,年收入不超過16萬的勞工,將可扣除最高2萬5千元的小費收入,不需繳交聯邦薪資稅、社會安全稅與聯邦醫療保險稅。

劉心潔指出,這項政策對於領小費的服務業從業者,例如餐廳侍者、外送員、美髮師等,是一項稅務上的利好。

「以最高額度計算,一名員工可省下約1,900元稅金,雇主也能省下類似的金額,整體負擔減輕不少。」不過她也強調,實際上真正拿到這麼多小費的人比例並不高,很多人一年小費不到2萬5千元,實際減稅額有限。

她進一步指出,法案落實後,可能造成職場上職稱與工作性質的重新界定。「不是每個餐廳職位都能領小費,例如收銀員、廚房人員就不符合條件,這可能導致內部職位調整,有人可能會想辦法讓工作內容看起來像是有小費收入,以便符合免稅條件。」

即使免稅,納稅人仍需據實申報小費。劉心潔表示,信用卡小費因有紀錄,查核相對容易,但現金小費則難以追蹤,一直以來都是稅務漏洞所在。「新法一旦上路,部分人可能反而會開始申報原本沒申報的現金小費,以換取合法抵扣,這會讓報稅情況更加複雜。」

她也提醒,若被查帳,小費申報不僅牽涉個人,也可能影響雇主的營收紀錄與報稅紀律。「如果公司申報的營收與實際小費比例不符,很可能會遭到進一步調查。」

除了稅務層面,劉心潔也提到,法案可能改變消費者對小費的態度。「當民眾知道服務人員的小費免稅,有些人可能會減少給小費的意願,這在心理層面上是有可能發生的。」

她建議,若法案通過,從業人員應做好小費收入記錄,尤其是現金部分,最好能每日備存明細,避免將來面臨稽查時缺乏佐證資料。

劉心潔認為,小費免稅對部分勞工是實質上的幫助,但整體制度設計尚有許多細節需釐清。「看起來這是一項政治操作大於稅制改革的政策,若長期實施,政府勢必得加強配套與查核機制,否則容易造成更多漏洞與誤解。」

《小費免稅法案》目前已獲參議院通過,接下來將由眾議院審議並進行表決,最終能否正式成為法律仍有變數。 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

南加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