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容設施如何分布 考驗金山府會關係

三藩市市長羅偉上任以來,在重大政策上與大多數市參事分歧並不明顯,但有市參事近日提案擬將無家者收容所平均分布各區,恐導致府會關係出現裂痕。

立場溫和且與羅偉同一陣線的市參事馬百樂(Bilal Mahmood)本月提案,計劃在每個市參事選區設立最少一間收容所或行為健康治療設施,又禁止這類設施已過度集中的地區開設更多同類設施。《三藩市紀事報》報道,雖然羅偉很少公開評論法案,但市長辦私下建議修改到使法案形同虛設。

根據該報取得的文件,市長辦僅建議市府「努力」(endeavor)在每區設立新收容所,而非「強制」,並定期報告進展。馬百樂建議在現有設施周邊設立1,000呎緩衝區,旨在解決過度集中問題,但羅偉建議豁免服務無家者、家暴受害人和戒癮者的設施。

一方面,羅偉嘗試兌現競選承諾,短期內新增1,500個收容和行為健康治療床位以減少無家者、精神病患或癮君子數目。另一方面,田德隆和南市場街等區居民長期感到社區遭受無家者和癮君子困擾,馬百樂等市參事認同這種憂慮。

政治顧問羅斯(Jim Ross)形容,這是羅偉與市參事會關係的第一次考驗,考驗市參事會會否放大檢視羅偉的政策,還是只是對方的橡皮圖章。

代表田德隆區的馬百樂拒絕評論羅偉任何修正案草稿,僅稱它們都是他與市長辦和市參事會其他同事的早期對話,強調府會會保持合作精神。

有5位市參事共同提出法案,反映馬百樂已獲取最少6票法定通過門檻,但他能否再獲得2票確保能夠推翻市長否決權的絕大多數支持,仍有待觀察。

持有餘下兩票的孟達文(Rafael Mandelman)和陳詩敏(Connie Chan)對法案有保留。孟達文表示,他傾向對南市場街和田德隆新增收容所和行為健康設施實施更針對性的禁令,擔心將設施分布全市各區只會增加市府財政壓力。陳詩敏希望街頭危機團隊和應變人員等其他資源平均散布在全市各區,又質疑「你隨便說說每區該有一間收容所」能否真的解決問題。本報訊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