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加緬度市內的Highway 50與Interstate 80近日陷入混亂,交通癱瘓、駕駛者焦急不堪,而肇因不過是三項同時動工的大型工程。加州運輸局(Caltrans)於今夏推行Fix 50計劃、I-80路面翻修,以及Yolo 80走廊改善項目,工程規模之大,堵塞程度之烈,連住在Tahoe Park的居民也苦笑道:「以前去市中心十五分鐘,依家四十五都唔夠。」
Caltrans發言人基頓(Dennis Keaton)表示,路面混凝土已有三、四十年歷史,早該更換,只是之前未獲撥款。言下之意,這場突如其來的施工風暴,並非今日之過,但現在「不得不做」。
但市民質疑的並非「為何做」,而是「為何不講」。工程封路如常進行,市民卻從未接獲正式通知,紛紛憤怒表示毫無心理準備,行程混亂,約會錯過,醫療誤點——這不是施工的代價,而是溝通的失職。沙加緬度居民瑟凡提斯說得直白:「你有錢做工程,無錢通知我們?」
Caltrans的回應更是令人錯愕:總預算超過六億五千萬美元,全投放在工程本身,通報工作乏善可陳。甚至連夜間施工都被否決,只因附近居民投訴噪音。那麼,我們該問:白天施工擾民就不算數?誰的聲音值得被傾聽?政府究竟是根據分貝數還是根據身份來衡量「擾民」?
在這片交通混亂的背景下,最令人無言的,莫過於這場工程背後折射出的治理思維。通知可有可無、民意次於程序、市民只剩繞路與忍耐的選項──這樣的城市管理,究竟還剩下多少以「人」為本的初衷?
Caltrans說他們從每個項目中學習,會與地方政府協調、研究減輕地面道路壓力。但學習什麼?學到的是下載App查看封路,還是學到如何提前讓人知道「你明天會被困」?當我們將工程效率放在第一,卻讓資訊透明退居其後,那麼這場施工到底是為了鋪平道路,還是為了掩蓋制度的裂痕?
市民可以忍一時之苦,但不能長年被蒙在鼓裡。一條通往市中心的公路可以封閉幾個月,但一個通往公眾信任的制度若被封閉,又要用幾多年來修補?我們每一個早起趕路的人,都不該在封閉的匝道前問:「這裡,點解又封咗?」而是應該問得更深一層:這條路,究竟是為誰而鋪?
-曾維燊
封面圖片: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