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結業潮背後 香港是否需要執2,000間才「正常」?|梁偉聰

這邊廂,海皇粥店宣布全線結業;那邊廂,另一家大型連鎖酒樓被揭發拖欠員工強積金,經營危機的訊號處處可見。當下本地經濟的低迷已成共識,不少行業都陷入掙扎困境,但若深入查看,卻發現香港現時的持牌食肆總數竟較2019年疫情前上升近11%,達至逾1.7萬家,這個表面數字引發我重新思考餐飲業真正面對的挑戰。

高成本結構下的真問題

香港經濟正值寒冬,港元兌換率相對亞洲其他地區偏高,不少人寧願北上,或飛往日韓尋找性價比更高的消費選擇。當香港普通一頓晚餐動輒一、兩百元,要「食好啲」更可能一張「大牛」也不夠,對比日本數百港元已能享受高質和牛套餐,確實令人唏噓。

不過,看到持牌食肆總數達1.7萬家,較疫情前多了近1,700家,變相意味住如果香港經濟不如疫情前,再加上北上消費成風,香港食肆隨時可能要執多2,000家,才算「追上」疫情前的環境水平。

再看租金成本,已不再是餐飲業最大的壓力。例如大家樂(341)最近公布的中期業績顯示,租金只佔整體成本11.7%;相反,人工成本及原材料和包裝成本分別達到34%與27.4%,合共超過61%。成本結構的改變,意味著人力與供應鏈效率成為關鍵,而不是傳統所認為的租金。

大集團難求靈活 小餐廳逆勢突圍

看到餐廳數量不減反增,原因之一在於疫情後有不少人選擇創業,YouTube頻道如Mill Milk、米紙等也經常訪問新晉餐飲創業者。餐廳的確是入場門檻相對較低的創業選擇,加上外賣平台盛行,減省物流成本與人手需求,提升了小店生存空間。

這類「蚊型餐廳」最大優勢在於靈活——老闆自己「落手落腳」管理,能夠快速調整菜單、推廣策略,與客人保持緊密互動。而當食物質素有保證,即使開在巷弄之間,仍有機會長期排隊。

相反,大型連鎖餐飲集團則難以快速調整架構和產品,成本難壓、管理層面冗長,反而成為沉重包袱。今時今日,消費者對食物有更多要求,不少人更樂意支持本地原創的小餐廳,而非一味依賴集團品牌。

餐飲非金融遊戲 講求落手落腳

上篇專欄我談及「金融人玩實業」,不少人以為懂計數便能開餐廳,結果往往事與願違。筆者身邊亦有不少金融界及娛樂圈朋友「貪得意」試開餐廳,一心以為只需要「出個名」,靠名氣就可以招來食客及粉絲,不用落手落腳,可惜往往事與願違,最終經營不善,甚至被「食夾棍」的都不少。

筆者亦曾聽過有朋友的親身經歷,一家新開餐廳每日大量準備食材,結果入不敷支。部分員工還將未用完的材料「自動報銷」,成為自己的晚餐。每月倒掉浪費的成本已夠請兩個員工,這些「管理漏洞」對不熟營運的人來說,都是真金白銀的教訓。

低迷之中 自有出路

香港整體經濟雖然艱難,但這未必等同「全行死清光」。更大可能是,餐飲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層結構轉變——過去由品牌與規模主導,未來則由靈活與誠意驅動。真正願意落場經營、聽見市場聲音的餐飲人,仍有機會在亂世中突圍而出。

願老闆們關關難過關關過,願香港人繼續用心煮、用心食,撐起自己的小確幸。

梁偉聰-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

相關文章:炒家入主白宮?特朗普停援烏 揭炒賣文化後果|梁偉聰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