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放緩 人幣匯價突破7.2關 專家:結匯需求料增 「去美元化趨勢不改」

中美周一發佈聯合聲明,宣佈中國和美國在4月2日互加的全部關稅暫停90日,並大幅互降關稅115%。消息公佈後,人民幣滙價持續向上,最新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報7.1908水平,突破7.2關口,年初至今計已升近2%。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淩曲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時表示,關稅壓力減輕後,中國出口企業結匯及外資增加中國投資結匯的需求有望回升,可能支撐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但最主要因素還是內地實體經濟情況。他又認為「去美元化」趨勢不改,主因國際對美元信心下降不僅是關稅政策,同時還包括長期以來的美債風險及美元霸權等因素。

余凌曲認為「去美元化」趨勢不改,主因國際對美元信心下降不僅是關稅政策,同時還包括長期以來的美債風險及美元霸權等因素。
余凌曲認為「去美元化」趨勢不改,主因國際對美元信心下降不僅是關稅政策,同時還包括長期以來的美債風險及美元霸權等因素。

關稅戰後 美元再非避風港

余凌曲指出,就美國自身而言,過往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時,例如疫情時期,很多人購買美元作為安全資產,令美元指數不斷提高、美債息率則會下降。不過,今次關稅戰爆發以來,愈來愈多人意識到美國不是一個避風港,更是風險源頭,「出現一個去美元化趨勢」,令美元指數也在下降。

事實上,美元指數自年初至今已累跌逾6%;同時,美國10年期國債息率上月一度升破4.5厘關口,目前也在約4.445厘水平。余凌曲指出,這也說明大家都在拋棄美元相關資產,即全球主要貨幣相對美元都會上漲。

人幣貶值迎貿戰 存在誤判

根據過往經驗,很多人預測人民幣會貶值,是認為人民銀行會通過調控利率,以對沖關稅戰、貿易戰的影響。不過,余凌曲認為,這存在兩個錯誤預判,其一是匯率主要通過市場決定,央行只是一個參與者,而貿易、跨境投資等企業市場主體才是更重要參與者。若從歷史上看,中國貿易增長較快時,反而是人民幣增值階段,因此不會通過主動調控人民幣匯率實現貿易增長。

第二,在此輪關稅戰,中國也有採取針鋒相對的策略,並非「被動的捱打」,也即「並不是通過匯率調整來實現外貿的穩定,我們有更多其他的手段來維護外貿的穩定。」在此背景下,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會減弱,而且「預期發生改變,人民幣也會升值」。

降準降息助復蘇 有利人幣

至於人行早前打出包括首次降準降息在內的「組合拳」,余凌曲認為有正反兩方面作用,一般而言降息代表持有人民幣收益會降低,如果美元利率很高,人民幣利率較低,就會令大家增持美元;但長遠來看,降準降息主要是為推動經濟復蘇, 這也會對人民幣幣值有支撐,「最終還是要看實體經濟會產生甚麼變化,因為所有金融價格最終還取決於市場實體」。

撇開貿戰 長遠無貶值基礎

撇開五一、貿易戰等特定因素,余淩曲認為人民幣長遠亦不具備大幅貶值基礎。首先在經濟增速上,中國第一季GDP按年增5.4%,幾乎是全球主要國家中最高;貿易方面,中國一直以來都是貿易順差,代表中國產品在國際上有競爭力,這背後也可能會支撐人民幣上漲。

此外,貨物有「一價定律」,即同樣商品在各個國家價格應該差不多,如一個杯子在中國賣10元,在美國賣10美元,從一價定律角度,需要人民幣升值或美元貶值才能令該杯子在中國和美國價格差不多。他指出,過去幾年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經歷了好幾輪通脹,而中國一定程度上CPI都為0左右,實際上還存在一定緊縮壓力,在此情況下,幣值也會進行相對價值的調整,「同一個東西在美國越賣越貴,通貨膨脹很高,在國內越賣越便宜,從一價定律上來講,也會讓推動人民幣往上走來」。

港幣掛鈎人幣? 暫非首選

另一方面,近日本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持續回落下,港美息差會否影響到人民幣走勢?余凌曲指出,香港有大量離岸人民幣,並發揮了穩定器的作用,如港幣在國際上沒有用處,資金流出時就會兌換成美元,在此情況下,要保證香港金融市場上有一定流動性,人民幣就可以發揮「備胎一樣的對沖作用」。如果美元資金外流,人民幣資金流入,即會對人民幣幣值有帶動效應。不過,他認為香港的人民幣僅1萬億左右,內地則有400萬億,因此人民幣幣值還是取決於國內實體經濟。

至於未來港幣是否有機會與人民幣掛鈎,他認為目前港元掛鈎美元是有利於市場穩定。此往曾有測算,離岸人民幣存款量最多是在香港,但因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高,香港人民幣存款只有美元存款約八分之一,因此目前用人民幣交易沒有美元便利。即使現在有去美元化趨勢,但影響力仍高於人民幣,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定會找國際投資者目前最認可的貨幣來掛鈎。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