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余非:微妙了!美國(Trump)、以色列(Netanyahu)的關係發生變化?

星期一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2025年5月12日
余非:微妙了!美國(Trump)、以色列(Netanyahu)的關係發生變化?

本集節目談美國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我認為未至於影響外交決策的大方向,但重要性不容忽視,因而一談相關新聞,以及前前後後的一些觀察。

首先,在印巴開火這些大新聞發生期間,5月9日前後,由土耳其和黎巴嫩媒體爆出一些消息,訊息源來自特朗普身邊的親信。消息說,特朗普表示「最討厭被當成傻瓜」,認為內塔尼亞胡試圖操控他,令特朗普因此對這段關係失去信任,最終選擇斷絕直接聯繫。這則新聞或可視為無關重要的花邊新聞。可是,如果重溫特朗普上任後與以色列的接觸情況,將各式事情串起來整體考慮,也許會有不同看法。簡言之,特朗普與內塔尼亞胡的關係由2月至今,在一點一點地轉壞。以下由新近的事情開始說起。

眾所周知,加沙戰爭打了超過一年半,以色列的種族滅絕行為令猶太人受納粹屠殺的受害者光環消耗得八八九九。以色列人將自己受過的苦難加在加沙巴勒斯坦人身上,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惡感和反感。而加沙戰爭在民主黨拜登政府執政期間,以色列如取如攜;甚至在拜登落任前幾個月以色列出手特別狠,既狠狠地進行暗殺,也多次傳出虐囚事件。以色列對所有批評都嗤之以鼻,傲慢漠視。民主黨拜登政府知道是過了頭的,曾派前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和中東特使規勸以色列——別去得太盡;但內塔尼亞胡等極右力量拒絕接受。拜登政府的國務卿布林肯,其父母都是猶太裔美國人。因此,在拜登任內的加沙戰爭,以色列是以美國金主的姿態橫行無忌。而當前的微妙變化,沒有變的是以色列,開始有變的是由拜登換成了特朗普。在剛過去的5月9日前後,就是開始時提及的,說中東媒體傳出特朗普「最討厭被當成傻瓜」時,以色列戰略事務部長德爾默(Ron Dermer)訪美,白宮發言人證實與特朗普進行了一場私人會晤。據報,德爾默在和特朗普、乃至共和黨高層商討中東政策時態度傲慢,引致本身也相當傲慢的特朗普反感。這個據報可信,因為特朗普的國安顧問華爾茲之所以被調職(就是拉了一位雜誌主編入群、洩露機密的那位),不是因為他洩密,主要是他跟內塔尼亞胡關係太密切,而且一開始就主張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這取態不符合不想花錢打仗的特朗普的意願。而5月9日德爾默和特朗普的私人會面,正正包括向美方施壓,要美國在中東問題上態度強硬。因為5月11日美國和伊朗會在阿曼首都進行第四輪核談判。而特朗普就在此時,於見了德爾默後重申,希望盡量在不使用軍事力量的情況下與伊朗達成核協議。

而5月11日的談判並不順利,雙方在多條紅線上存在嚴重分歧。伊朗堅持有提煉濃縮鈾的權利,不會在核權利上作出妥協。伊朗當局的具體說法是,願意就部分限制核子活動進行談判,以換取解除制裁;但終止鈾濃縮計劃或交出濃縮鈾庫存是談判中「伊朗不能妥協的紅線」。

伊朗之外,以色列要跟特朗普政府談的包括胡塞武裝。以色列對美國沒有出重手感到擔心和不滿。大家可能反駁,不是啊, 3 月前後美國和英國對胡塞武裝進行過幾輪打擊。確是如此。然而,對比美國過往的做法,當前的打法是交差式的點到即止。包括對伊朗,暫時仍然只是口講要打,卻在談判不順利之下仍繼續談下去。3月幾輪打撃,美國已花了10億美元。而胡塞武裝怎樣炸也仍然存在。對當前不斷說要削減開支的特朗普政府而言,這樣的中東政策代價太大。別忘記特朗普甚至說過要關掉北約。要麼是歐洲自己出錢,要麼就對美國多交保護費。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出特朗普討厭被當傻瓜的說法——而以色列媒體也有評論認為,擔心和美國的關係有變。

以色列的擔心不只上面這些事,還包括以下兩件事。

第一件要談的是加沙的人質問題。3月份加沙曾經達成停火協議,以停火交換人質。特朗普想加沙停火,並商討釋放人質問題。既是想用救回仍然生存的美國人質來立威,建立英雄形象,也因為俄烏停火沒多大進展,特朗普急於另開一些戰線以便做出成績。2、3月間逼使以色列達成第一階段的停火協議,也釋放了一些人質。然而,以色列在3月份不肯為停火協議踏入第二階段,令人質釋放未再有進展。當時在台面上見到的,是特朗普又在社交媒體發言,站在以色列立場向哈馬斯發出「最後警告」,要求他們馬上釋放所有人質,否則「你們就要完蛋了」,並要求哈馬斯領導層離開加沙。以色列也乘機再次中斷人道物資運送,甚至再度斷電。而就在此時,有美國小型新聞網站爆料,說在背後,特朗普派出首席人質談判代表博勒(Adam Boehler)背着以色列跟哈馬斯直接溝通,主要是跟哈馬斯談釋放5名以色列美國籍人質的問題(當中有一位仍然生還,其餘四位要取回屍體)。3月傳出消息時,美國和哈馬斯都不回應。及後,因為新聞愈來愈多,美國才對路透社等簡單表示,美國有權這樣做。而派特使直接跟哈馬斯談判、而且公開承認後,媒體形容,是美國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美國此舉,逼使以色列派談判代表團到卡塔爾多哈和哈馬斯進行中介談判。而3月份同樣令以色列震驚的是,當美國承認有跟哈馬斯接觸之後,博勒接受媒體訪問,將哈馬斯描述為是「跟我們相似的人」——即是大家也是人;而且說,哈馬斯表示接受5至10年停火的意願。博勒並且說,哈馬斯希望以所有以色列人質換取以色列釋放所有在囚的巴勒斯坦人;哈馬斯願意放下武器,退出政治參與,甚至接受美國或其他國家來保證會移除加沙的地道。博勒形容,哈馬斯所表達的,「並不是一個差的初步建議」。大家別忘記,這些訪問會被美國民眾和西歐民眾讀到。在博勒口中的哈馬斯,跟內塔尼亞胡政府口中的哈馬斯完全不一樣。而做節目的今天、5月12日,哈馬斯宣佈,最後一名美國籍以色列人將會獲得釋放。

第二件要談的是美國民意。加沙戰爭主要是在拜登任內開打。戰爭期間,拜登政府向以色列提供約180億美元的武器援助,甚至將譴責以色列種族滅絕的言論定性為是反猶太言論,屬於違法。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拜登(Joe Biden)甚至被支持巴勒斯坦的人稱做Genocide Joe(「種族滅絕·喬」)。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曾經表示:民主黨拜登政府的做法,得罪了阿拉伯裔美國人和部份不支持內塔尼亞胡的猶太裔美國人。當時的拜登政府不斷派特使去以色列,希望在平民傷亡和人道援助上以色列要克制一下。拜登政府不會害怕被眾多國家的人民譴責,唯一考慮是大選在即,怕得失選民。事後的民調反映,美國民眾對以色列的支持正在減弱。民主黨輸給特朗普與在加沙戰爭的態度有關。2024大選時,密西根州的阿拉伯裔美國人對拜登和賀錦麗發起抵制,令民主黨在這個州輸給共和黨1個百份點。

而特朗普上任後,以色列不但沒有收手,還著手實質佔領戈蘭高地(在之前節目已談過)。以色列不但炸加沙,也炸南黎巴嫩,甚至敘利亞。今年3月有權威調查(蓋洛普,Gallup)發現,僅有46%的美國人表示支持以色列,創下25年來最低;而同時有33%人表示同情巴勒斯坦,創歷史新高。調查同時顯示,2022至2025年間,對以色列持負面觀感的共和黨人比例從27%上升到37%,其中又以49歲以下的年輕共和黨人改變最大。

特朗普在2025年1月上任,2月份特朗普誓言美國將接管加沙地帶,清空後重建為渡假區。這說法跟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一致,當時未看出有何分別。然而,原來背後一切正在悄悄地暗變。轉變不是因為特朗普更有道德,關鍵是特朗普以民粹起家,討好選民,在網絡上成為紅人是他的力量來源。而以色列則繼續倒行逆施。最新的說法是,以色列表示可以談判,不過會在炮火中進行;即是不會停火,不會停止濫炸濫殺。當支持以色列會令特朗普失去選民,一切便不是那麼簡單了。起碼在短期內的美、以關係,未必是鐵板一塊。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本集節目只是點出美、以之間開始存在微妙的變化;不過,必須同時強調,這個變化未足以大到影響美國的中東政策。然而,可喜的是民意和輿論遇上一位民粹總統,終於發揮到一點一滴的作用。

如果對以色列的負面看法成為長期趨勢,可以再有甚麼變化?值得期待。尤其是如果連在美國的猶太人也逐漸不認同極右的內塔尼亞胡政府,變化的空間可能會更加大。

 

 

singtaotv星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