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主教會兩千年悠久歷史中,5月8日產生首位美國籍教宗良十四世,讓美國許多教友與有榮焉;不過,也引發外界思考:為何天主教會直到今日才選出美籍教宗?而這位新任教宗又將如何帶領全球最大宗教組織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多重挑戰?
新教宗原名羅伯特·法蘭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生於美國芝加哥,卻在秘魯服務二十多年,擁有雙重國籍。據梵蒂岡內部人士透露,普雷沃斯特早已獲得前任教宗方濟各的賞識與擢升,使他在選舉前便被視為有力候選人。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的美國國籍在教宗選舉中並非優勢,反而曾是一項障礙。
天主教會作為一個全球性機構,長期謹慎避免將教宗身份與強權大國緊密連結。自二戰後美國崛起全球政治、經濟和軍事佔優勢,教會內部擔憂美籍教宗可能被影響,損害教會的普世性與立場,忽略了遙遠邊陲地帶的需求。教會領導階層更傾向選擇能夠理解並代表全球多元文化與視角的人選,而美國主流文化儘管多元,在某些方面仍與其他地區存有差異。
此外,普雷沃斯特被視為延續方濟各改革路線的人選,但部分保守派樞機主教可能憂慮其美國背景會加速教會「世俗化」或過度迎合進步議題,如性少數者(LGBT)的權益等。教廷內部長期存在的歐洲與全球南方主導權之爭,也使美國教宗的崛起可能加劇地緣政治分歧。
普雷沃斯特最終能出線,或許關鍵在於他獨特的背景與經歷。他在拉丁美洲的長期服務經驗,使他深入了解發展中地區的宗教需求與社會現實。這種背景被視為平衡其美國身份的重要因素,也反映出樞機主教團對教會未來發展方向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西斯汀教堂在短短兩天內就冒出白煙,顯示新教宗的產生並無重大歧異。然而,外界更關切的是,在全球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良十四世將如何領導教會迎接挑戰。他必須面對宗教與科學、政治之間日益複雜的關係,包括同性婚姻、墮胎議題,以及多元、平等和包容(DEI)等社會趨勢。在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科技日新月異的衝擊下,教會如何取得傳統信仰與現代科學的平衡,將是考驗。
良十四世甫一當選,全球領袖紛紛致賀,包括美國及陷入戰火的俄羅斯、烏克蘭、以色列等國。這也凸顯出國際社會對宗教力量在和平調解中扮演積極角色的殷切期盼。作為全球十四億天主教徒的最高領袖,新教宗在首度講話即表達對世界和平的期待,未來他能否促進各方對話與和解,令人關注。
首位美籍教宗的誕生既是歷史性突破,也帶來眾人期待和相應責任。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良十四世如何帶領全球天主教徒適應時代變革,並與其他宗教攜手合作,共同致力於人類福祉,將是全球矚目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