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組織協會早前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就香港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狀況進行研究,發現在弱勢家庭成長的兒童及青少年抑鬱或焦慮傾向,比較一般家庭的兒童高。社協建議政府改善「三層支援模式」,以識別支援高風險學生,並着力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
研究收集近640名兒童及青少年的資料,當中有530人來自弱勢家庭,研究發現在弱勢家庭成長的兒童及青少年抑鬱或焦慮傾向,比較一般家庭的兒童高,弱勢因素越多、學童越年長,生活品質及精神健康就會越差,而校園欺凌、學業成績欠佳等因素,亦會令弱勢家庭學生更容易出現抑鬱或焦慮。

社協建議政府改善「三層支援模式」,以識別支援高風險學生。社協供圖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崔佳良表示,有研究指,越貧困的家庭都希望小朋友透過學習脫貧,寄予厚望。不過,「現實很殘酷,沒有資源補習或購買書籍,對提升學習有阻滯。」
社協認為,應以政府「多層次、跨領域、針對性」為原則,強化弱勢家庭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支援,從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家庭支援、學校制度與社區層面,多元角度建構支援網絡,實現更包容和公平的成長環境。
社協指出,現行「三層支援模式」未能充分針對弱勢群體的特殊處境,當局應深化模式針對性,發展以社會處境為導向的精神健康教育內容,並引入「弱勢家庭識別因子」作為風險評估工具,又建議政府提供課後學習支援,以減輕學業壓力對弱勢學童情緒的影響。
記者:林彥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