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發布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將於明年施行,新規將動力電池「不起火、不爆炸」改為強制性要求,堪稱「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新規的出台正逢小米SU7電動車在高速公路爆燃,導致3名女大學生喪命,耐人尋味。
小米SU7車禍中,車上兩名人被燒到碳化——「沒了」。根據小米公司事後出具的記錄顯示,留給駕駛者反應的時間只有2秒。一位自稱當時在事發現場的網友說,車門打不開,只能用鐵棍敲碎玻璃。無事則已,一旦出事就致命,號稱能夠「解放雙手」的智駕系統,根本沒有達到「技術革命」的地步。
《2024新能源車險發展報告》顯示,起火的新能源汽車,22.67%是在充電過程中發生自燃,16%的在行駛時發生自燃,38.67%的在靜止停放時發生自燃,9.33%的因碰撞引發起火,其他原因導致起火佔比為13.33%。
今年以來,多起新能源汽車碰撞起火的事故引發民眾的高度關注。為何人們這麼關注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呢?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作為新生事物,更受社會關注;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一旦發生起火事故,往往比燃油車起火造成的後果更嚴重、撲滅難度極高,燃燒過程中甚至伴隨爆炸。隨著爆炸聲起,一起粉碎的,還有智駛的「濾鏡」。AI時代,當有人鼓吹技術革命、智駕解放雙手時,這場慘烈的車禍告誡人們:智駕並不比人的雙手和大腦更可靠。
近年來,中國國內不少車企誇大智駕能力,如「上班路上處理郵件」、「一邊開車一邊開會」、「相當於請了代駕」等措辭,更有甚者,還有人直播「解放雙手開車」的實況。在強力的行銷包裝之下,智駕不僅成了汽車技術先進與否的標誌,還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當前AI時代,人工智能已經在不少行業取代很多人類的工作,這也給了人們一個錯覺:不會用人工智能不去用智能系統成了落伍的表現。具體到汽車駕駛,人們對「輔助駕駛」產生如「自動駕駛」般的技術幻覺與盲目信任,忘記了輔助駕駛功能的初衷:是為了輔助人類駕駛員開車,減少因疲勞駕駛、分心導致的事故概率,而不是將駕駛員取而代之。
新能源車的迭代,讓人工智能擁有了更大的應用場景。然而,每一次的技術顛覆,都不能以生命為代價,相比起技術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的尊重。
對於造車企業而言,不要平時在賣車時就鼓吹一切皆可「解放」,出事時就強調「系統無法替代人類判斷,事故責任由駕駛員承擔」。譬如,當時電動車在斷電後,門鎖並沒有自動解除,無法開門逃生,事故車企則表示,四個車門都有緊急機械把手,在電池受損的情況下也能打開車門。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多數消費者很難搞懂複雜晦澀的專業名詞,也容易被帶偏,這就要求企業轉變思維方式,不能將技術標準建立在人對複雜問題的應對上,而是要綜合考慮人與機器的反應,以及兩者之間的衝突。
總之,新能源汽車的本質是一輛車,乘客的生命安全應該是汽車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