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欲受伴侶拖累 更多女性寧做單身貴族

不婚不生,真的可以快樂一生?隨著經濟能力明顯提升、教育成就差距大、政治立場分歧、對家庭應有角色存在不同觀點,以及社會對單身的污名減少,美國有愈來愈多女性寧願單身,將生活重心放在友誼與事業,也不願與拖累自己的男性結婚。

《華爾街日報》報道,從19世紀經典愛情小說《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到當代樂壇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的歌曲,女性對於「好男人太少」的抱怨,早已成為流行文化的常見主題。但過去女性卻很少質疑尋找伴侶應否是成年後的首要目標。

然而這種情況似乎正在改變。皮尤研究中心(Pew)2022年的調查顯示,有34%單身女性正在尋找戀愛對象,而單身男性求偶比例有54%,與2019年比較分別減少4個百分點和7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擔心沒有人願意與自己約會。

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去年也訪問了近6000名成人,超過一半單身女性認為自己比已婚女性更快樂,持相同看法的單身男性只有大約1/3。AEI調查中心主任考克斯(Daniel Cox)認為,隨著女性經濟能力提升,以及社會對單身的污名減少,女性有了更多選擇權,「她們寧願單身,也不願跟隨會拖累自己的男性」。

波士頓29歲女會計師沃利塞克(Andrea Vorlicek)已準備好未來要「一個人在路上」,她說以前曾經嚮往尋找人生伴侶,但經歷幾段平淡無奇的戀愛,以及無數次令人失望的約會後,她現在選擇獨自看房,甚至考慮單獨生育孩子,理由是個人經濟能力充足,而且與其勉強接受不合適的伴侶,她更願意選擇單身。

事實上,TikTok等社交媒體近年大力宣傳「遠離男人」或「退出戀愛市場」的理念,主張女性將重心轉向自我提升、友誼,以及獨自尋找快樂的能力。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數據也顯示,Z世代的性生活頻率低於過去幾代人。

阿斯本經濟策略集團(Aspen Economic Strategy Group)分析指,2023年18歲至40歲的單身女性比例達到51.4%,相比2000年的41.8%明顯上升,而進一步的調查顯示,單身女性對結婚的興趣似乎比過去更低,也比同齡男性更不熱衷於婚姻。

30歲的柯奇(Katie Kirsch)在紐約經營領導力培訓新創公司Lume,她去年上半年每星期都透過Hinge和Bumble等交友應用與幾名男性約會,希望能夠在30歲前找到另一半,可是到了年底她開始心淡,並形容求偶就是「投入一萬小時後仍然身處起點的事情」。

柯奇表示,許多與她約會的男子要麼對她的野心感到卻步,要麼缺乏事業心,讓她感到沮喪的是,許多男性朋友也認為,未來的妻子應該以家庭為優先考慮。去年進行的總統大選,以及特朗普政府新近的施政,進一步加深男女之間的政治分歧。33歲的戈塞蒂(Rachael Gosetti)在喬治亞州任職房地產經紀,收入幾乎是前男友的兩倍,但她不敢開始新戀情,部分原因是喬州實施六星期墮胎禁令,「如果意外懷孕,我無法拋下5歲兒子開車去維珍尼亞州求助,而作為單親媽媽,我更是無法再負擔另一個孩子」。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