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邀華人走線客談中美差異

紐約的公益交流社群「熱風」2日舉行紀錄片《走線》,同時請來居住在法拉盛的兩名來自中國的走線客張維楚和張愛兵與觀眾分享他們的走線經歷和對中國生活差異的感受。兩人表示,美國的生活比中國相對辛苦,但卻更安心,不用為因政治異見受打壓或為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

《走線》記錄了一些中國人行經南美跋山涉水進入美國的經歷,其中充滿艱辛。張維楚和張愛兵在行程中經歷了與影片中類似的艱險,甚至有時更艱險。「影片中的鏡頭很多是在平地上排的,但我們走過的山路很多是90度角的陡坡,根本沒法拍攝。」張愛兵說。
張維楚和張愛兵說,他們之所以決定鋌而走險潤來美國,都是因為覺得在中國的生活已經無法繼續。張維楚之前在湖北孝感當醫生,2015年哥哥因為異議被抓在監獄酷刑死亡,她自己受到牽連,不僅不允許再當醫生,連找家政工作,僱主也會收到警察的威脅。2023年1月,她輾轉緬甸、泰國后只身從南美進入美國。
她說,在美國工卡沒下來前那段時間工作很難找,工卡下來後她考了護理證,在護理公司工作一段時間,現在成為一名抽血師,與之前的醫生職業較為接近,也令她滿意。張維楚說,美國人人平等的觀念比較普遍,人們不會因為衣著或工作看不起別人,但在華人群體中等級觀念仍然存在。她做護理員時就發現有華人客戶認為護理員低人一等。
張愛兵之前在武漢開體育用品商店,有幾年生意還不錯,但2016開始生意難做,接下來武漢封城更讓他感覺壓抑和惶恐。2023年3月,他在說服了家人後,和太太及一雙兒女一起走線進入美國。張愛兵說,他之前開店做生意沒有任何手藝。來美國後先是學了按摩,但作為男性按摩工作並不好找,五個月後才找到第一份工,路很遠,算上路上時間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周六天。現在他自己買了車送外賣,他說送外賣賺錢少但自由,現在路上可以聽歌看風景,很滿足。
張維楚和張愛兵都認識中國走線客受不了美國生活的辛苦已經打道回府,「同樣工作,比如裝修,超市,美國都比中國累。」張愛兵說。
但他說,兩個孩子很喜歡美國的學校,學習比較輕鬆,不用捲到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最重要是孩子。」他說。「在中國他們生存沒問題,但不能很好生活。所以我當時在中國很焦慮。現在在美國沒有這種焦慮,只要有個工作就能好好生活。」張愛兵說。「如果中國政府對我逼迫沒那麽嚴重,允許我找工作和參加社會活動,我也不會過來的。」張維楚說。
兩人說,走線群體對特朗普的大規模遣返政策反應較大,群里現在到處是ICE抓人、遣返的帖子,但他們目前還沒聽說認識的人有被遣返。但「走線群體對特朗普政策很害怕,好多人決定這段時間不工作不出門,過一段看情況再說。」張維楚說。

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紀錄片《走線》劇照。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