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閩籍移民二代子弟創辦的福州青年會前(3)日假St.Johns大學舉行年會,吸引了近3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閩二代子弟參加。福州青年會的創始人表示,很多閩二代童年時跟著父母在餐館裡長大,常常感覺孤立無援。這個組織意在以共同的經歷將大家聚在一起形成社區,互相幫助。
這次大會請來從專家學者到致力於研究福州移民歷史和傳播福州文化的閩籍青年,分享他們對福州人獨特的移民經歷和文化背景的感悟和見解。在「今日福建移民」專節中,巴魯克學院教授、《上帝在華埠》(God in Chinatown)一書的作者蓋斯特(Kenneth J Guest)說,現在南部邊境移民湧入,但由此進入美國的中國人卻並未大批入住市府的遊民所,因為先來的華裔移民已經在美國打造出了自己的社區,而這些社區給新來者提供了謀生的落腳點。這其中福州移民功不可沒,他們不僅振興了曼哈頓華埠,還在法拉盛、日落公園等地打造出新社區。
但他說,令人擔心的是華埠如今逐漸貴族化,工薪階層的空間越來越小,這也與紐約市從工薪城市到金融服務城市轉變的歷史過程相吻合。事實上華埠已經成為曼哈頓最後一個工薪社區,華埠應如何融入紐約市的這種變化令人深思。
來自一個福建移民家庭的華裔作家馬凌雲說2008年金融危機後,她辭去在雜誌社的工作,開始專職寫作,本意是因為她不想再上班。但她的成名作《遣散費》(Severance)講的是女主角在世界末日即將到來時還要上班的故事。
主持這個專節討論的另一位閩二代作家林星語笑說:「末日到來時還能聽見自己心裡的聲音催促自己去上班,沒有什麼比這更體現出福建人的特製了。」
兒時是好友,移民後又在美國重新相聚的「福州姐妹」創辦人方舒予、張啟新,介紹了她們在東百老匯的社區活動上重新連結自己的文化根基,並開始致力於推廣福州方言、文化的故事。仍在大學中讀書的閩二代吳章旭因為父母對他們的移民經歷不願談起,使她開始著手研究金旅號的歷史。華埠籃球俱樂部的創辦人譚海俊和張璐也介紹了他們如何用籃球和藝術結合來講述華裔移民的故事。
福州青年會的創始人總監李芷晴和共同創辦人曹軒菘介紹說,福州青年會成立於五年前,至今已經舉辦了三屆年會和在全美不同城市的100多場不同的活動,包括最近在華埠舉辦的卡拉OK街頭音樂會,目前這個組織的臉書群已經有8000多人。另外一名共同創辦人鄭雲騰說,他的童年也是在費城父母的餐館中度過的,中學時放了學就要回家在餐館中給父母幫手,沒時間給同學一起玩兒。但從這裡,他考入哈佛大學,現在在一家新興科技公司任職。他說福州移民身上那種堅韌不拔自律自強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他也希望福州青年會能為更多閩二代搭建起互相交流和扶植的平台。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大會以一場關於福州文化的互動式競賽遊戲開場,調動起閩二代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