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輸入人才 適時檢討政策

(李細燕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

一連兩天的「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周初在灣仔舉行,特首李家超在開幕致辭時說,高才通計劃可為香港帶來340億元直接經濟貢獻,佔當地生產總值1.2%。資料顯示,各類人才入境計劃合共已逾10萬人抵港,證明香港對人才有一定吸引力,輸入人才對香港有助益,但港府也要時刻留意社會及經濟變化,適時檢討政策,才能締造香港與外來人才雙贏的局面。

高才通是獲批入境比率最高的類別,因為申請者毋須先有僱主聘請,截至4月中,獲批比率達81.22%,這批人是高競爭力高消費力的一群,而且60%為已婚人士,攜同家人及年幼子女到港,直接惠及面臨殺校威脅的小學。

不過,上月中當局也公布了一項調查數據,指46%的抵港高才未有就業,比例不算低,也有立法會議員關注他們是找不到工作,還是拿了身份證就離開,港府官員回應說: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抵港高才找到工作,情況「令人鼓舞」。

這也許是觀點與角度,看半杯滿還是半杯空的問題,不過,近半的人未有工作,比例似乎也不算太低,若他們找不到工作,在港無發揮空間,早晚會離去,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也會消失,內地傳媒報道,不少來自內地的高才,選擇從事保險,若到港高才相當比例是從事保險銷售,那是否符合吸引高新創科和金融人才到港的政策原意呢?

當然,無論從事甚麼行業,高才的收入多不低,他們也不會領取社會福利,對香港經濟人口結構有正面影響,但若拿了身份證就離開,則對香港社會助益有限,高才浪費了時間卻未能創一番事業,獲批到港的高才,要在港長期工作,找到他們發展所長的空間,才有實際意義。因此,政府審批高才通,宜留意申請人的專業,避免某一類人才過剩,感覺上高才通批准很容易,也幸好簽證為期只2年,2年後必須找到工作才可以續簽,然而推行政策,自然也是希望申請人長期留港,發揮所長,而不是相當比例的人兩年後就離開。

高才通反應熱烈,基層勞工輸入計劃則反應一般,航空業輸入勞工計劃名額6300人截至2月底只有880人到港工作,航空業工作地點鄰近內地,工人可在內地住宿,反應尚且如此,其他工作地點不就近內地的,相信更不理想,其中住宿是很大的問題,當局或僱主若不能安排住宿,相信要在交通及過關予特別安排,才可吸引外勞到港就業。

無論是高端人才還是基層員工輸入計劃,也要經常檢討,留意社會變化,特別是與人口有關,因這涉及未來社會資源分配等問題,小心處理才不會製造矛盾,讓各方都享受到政策的好處。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