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隨著人工智能(AI)生成的內容日益普及,不少公司和平台正在爭論如何處理這些內容,其中一個重點是標明圖像或音訊由AI生成內容,視頻平台YouTube宣布,為AI生成視頻新增標籤制定了新政策。
從周一(18日)開始,YouTube將要求任何人上傳一部「經過修改或包括AI等合成媒體」製作的仿真視頻時,需要加上標籤。YouTube對仿真內容的定義,是任何令觀眾「很容易誤以為」是真人、真事或真實地點的內容。
若創作者利用真人聲音的合成版本為視頻旁白,或者將某人的臉更換成別人的,就需要添加標籤。若改變真實事件或地點的片段,也必須作出聲明。
YouTube表示,若創作者不這樣做,平台就可能為視頻添加其中一個標籤,「尤其是創作者」改變或合成的內容可能混淆或誤導人們」。YouTube團隊提到,會給予創作者一些時間適應新規則,但若他們持續未為新規則適用的視頻增加標籤,該平台將作出懲罰措施。
新標籤將於未來數周陸續出現在YouTube上,先從移動程式開始,然後延伸至桌面和電視版。YouTube指出,標籤主要出現在擴展描述上,提及視頻可能「包括經修改或合成內容」,並補充「聲音或視覺效果經過大幅修改或數碼化生成」。
對於新聞、選舉、財務和健康等敏感話題,YouTube將直接把標籤放在播放器上,使標籤更加突出。
若創作者僅用生成式AI協助進行腳本創作、啟發構思或自動生成字幕等行為,他們就不需要加上標籤。看起來顯然是非真實的內容,或內容改動是無關重要的話也不必標籤。如果創作者調整顏色或使用背景模糊等特別效果,還有加上照明、美顏或其他濾鏡,也毋須使用內容標籤以茲識別。
YouTube表示,針對描繪真實又可辨識的人臉或聲音相關合成或修改的內容,正在制定刪片政策,很快將公布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