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下「家」鎖更逍遙 單身老人自得其樂

單身老人未必孤單,反而可能會逍遙自在。有研究顯示,人們對單身生活的滿意度,往往在中年時期大幅提高,自信心更通常在60歲至70歲之間達到頂峰,有長者也指即使步入黃昏之年,生活仍可繼續高唱「一個人原來都可以盡興」。

《紐約時報》報道,華盛頓州80歲婆婆洛頓(Joy Lorton)曾經結婚4次,也離婚4次,她說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人就是會結婚生子,當時不得不跟隨這股潮流。直到2001年,她終於開始踏上快樂單身路,箇中原因就是「自由」,既可選擇要跟誰共度時光,又可享受一個人的寧願,她更斬釘截鐵地表明「絕對沒興趣」再尋找愛情,現在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開車接送外孫上學和放學,以及參加各種課外活動。

皮尤研究中心前年的調查顯示,全美50歲以上成年人有大約30%單身,人們對單身的滿意度,會在中年開始大幅上升。

70歲社會科學家德保羅(Bella DePaulo)專門研究單身生活,她說60多歲或以上的人,現在都打破了傳統刻板印象,即使單身也活得不錯。

德保羅還指,年老單身與年輕單身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年齡增長所帶來的自我意識與自信,有研究也發現一個人的自信心,通常在60歲至70歲之間達到頂峰。當「成家立業」的壓力減少時,人們會更自由地擁抱單身生活,特別是無需再考慮生兒育女的時候,那些因為自己單身而前來責難的人,踏入晚年後大多數都會自動消失。

臨床心理學家泰茨(Jenny Taitz)也認為,年老之後就會真正感受到,個人需要過上最好的生活,單身生活經驗也反映出即使沒有伴侶,也完全有可能經歷喜悅和平靜。

66歲的阿法里(Kamran Afary)在伊朗長大,16歲移居來美,目前在洛杉磯擔任通訊研究教授。他說早年的生活一直處於「抵抗」模式,由起初的父權社會,到後來具壓迫性的關係期望等,即使曾經結婚,50多歲那年還是宣布「出櫃」,公開宣布自己是同志。

阿法里認為公開同志身分後,使他更加勇於探索。事後看來,阿法里認為自己多年來一直被單身生活所吸引,只是沒有相應的語言,而且仍然受到社會期望的壓力,但現在的他已經沒有「急於脫單」的渴望,反而學會與幾位朋友和同事建立「非常有愛、親密」的柏拉圖式關係。

麻省68歲婦人麥考洛(Jettie McCollough)的婚姻長達28年,但現在過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快樂單身生活」,早前還參加線上約會。麥考洛明言沒有感到孤獨,反而意識到「在更廣闊的世界裡有如此多的聯繫」,例如每當冬季風暴來襲,鄰居會發訊息問候她是否需要任何物品,她還在學校做義工,也加入了跑步俱樂部,甚至在YouTube開設頻道,展示她隨著Taylor Swift歌曲跳繩的視頻。

雖然學術界沒有太多有關單身現象的研究,但2021年一項針對大學生的小型研究發現,單身人士往往會在友誼上投入更多。社會科學家德保羅也認同,單身人士會在友誼方面投入更多,而且能夠從友誼之中得到更多。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