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高標準嚴查華裔僱員背景

美籍華裔水文科學家陳霞芬批評商務部安全部門,針對亞裔僱員的比例相對較高。 紐約時報圖片

隨著美中諜戰白熱化,聯邦政府已經加強對員工的背景審查,華裔尤其成為重點對象,即使部分從事反情報工作的官員,也因熟悉中國事務而遭受懷疑,部分人形容自己蒙受不白之冤,以至於無法接觸某些業務。

《紐約時報》報道,接觸敏感信息的公務員均需得到安全許可,在官方審查過程中,當事人的海外聯繫、交友狀況、前任僱主資料、財政紀錄、生活細節等都會列入檔案,若有疑慮申請便會駁回。在具體操作時,各個部門也有不同流程,例如聯邦調查局(FBI)會要求相關人員測謊,國務院則會定期收集當事人的背景信息,判斷他們是否適合擔任特定崗位。在這個大環境下,無論是受聘於政府還是承包商的華裔,審核標準都更為嚴格。

國防部的公開資料顯示,部門在過去20年間,對個別承包商的安全許可審查越來越仔細,需時也越來越長。其中1名華裔工程師表示,自己中學時期來美,因在中國仍有親戚,因此官方判斷他「被人操縱、誘導的風險增加」,拒絕向他發出安全許可。另1名承包商僱員雖在美國本土出生,但因妻子部分親戚是華人,申請安全許可也被拒,法庭審理案件時更稱,雖然當事人受到脅迫的機率不高,但確實曾有類似個案,中國政府為了達成目標也「無所不用其極」。

國防部發言人回應時表示,審批安全許可時需要衡量風險,確保每名員工值得「國家信任」。但專責處理這類案件的律師扎伊德(Mark Zaid)批評,在他接觸的數百宗個案中,亞裔「毫無疑問更容易遭受審查」。

紀錄顯示,聯邦政府以往曾多次越權。參議院2021年就商務部的情況發表報告時,就批評部門不當處理美籍華裔水文科學家陳霞芬(Sherry Chen)的個案,導致亞裔面對非法調查的比例高於其他族裔。

陳霞芬在受訪時也說,「他們(審查人員)早就認定你是間諜,然後只希望證明自己正確」,就算證據截然相反也不願改變立場。在隨後的訴訟中陳霞芬上訴得直,法庭裁定商務部需賠償180萬元。

也有從事中國反情報工作的華裔官員表示,正因自己熟悉中國,反而為此受到懷疑。曾經駐守聯調局洛杉磯分部的克里斯·王(Chris Wang)表示,他2011年入職後負責對華反情報工作,但也被納入「主動風險管理」(Pro Active Risk Management,PARM)內部監視計劃,不時需要接受測謊和面試,曾因測謊失敗而無法接觸敏感信息,2020年上級通知他需面對行政調查,因此乾脆辭職。克里斯·王批評,因為中國的關係,美籍華人就算清白也容易成為目標。▍本報訊 ▍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