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學博物館的籌款晚宴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是由晚會主席唱歌表演,問題來了,當主席的不一定能歌善舞,在二百多名賓客面前上台,大大的宴會廳,不是有拍子和歌詞提示的卡拉OK,而是現場的樂隊伴奏,說沒壓力是騙人,但想到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壓力時,我和自己說,不若享受過程吧。
問大家一條帶點哲學性的問題,台上的鎂光燈是甚麼?對不少人來說像X光,感覺像脫光了被人評頭品足,亦像是別人的眼光,對於介意他人看法的人,又怎會不產生壓力?
但有台上經驗的人會清楚,在鎂光燈的強光之下,台上的主角是不太看得到台下的觀眾的,換句話說,場景是像沒有觀眾的,理論上只要放下心魔,台上人便可以自由地表演,但要把「觀眾冇到」轉化為「當觀眾冇到」,需要很高的心理素質和專業訓練,又怎會是我們這些間中客串的人可以駕馭?
那麼可以怎樣?金科玉律是「準備、準備、準備」,不少人聚焦在練習而不停唱,但我認為應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規劃。
「唱首歌也要規劃」?沒錯,這是有點像行政人員的語言,但我的經驗是,最重要的一定是選曲,這一步行對,已經成功了一半;不要選你喜愛聽的歌曲,要選適合你唱的,要選你會唱得舒服的,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能演繹的歌自然不同,專業音樂人有能力駕馭大部分種類的歌曲,百分之九十九的我們不可以。
隨著的準備也不是「唱」,是「聽」,練習唱歌要「聽」,越聽得多,你會唱得越好,耳和腦比口重要,唱歌如是,做人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