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華人以開放心態探討生命末期

近百名民眾參加由富康醫療安寧療護於25日在華埠舉辦的第二埸專題講座,鼓勵華人以開放的心態探討生命末期的議題。講座由富康醫療安寧療護註冊臨床社工馮令威主講,內容包括社工提供的實質服務,消除對安寧療護的10個誤解和醫療護理預立指示的重要性。

馮令威表示,安寧療護社工為病人和家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並與病人家屬合作完成預先指示,提供葬禮細節方面的支援,協助家屬申請醫療補助和其他保險事宜,提供轉介至社區服務(例如上門送餐)服務等。馮令威指出,許多人誤解什麼是安寧療護並錯過接受服務的機會。他解釋,迷思1:安寧療護只適用於生命最後幾天的人。事實:安寧療護是為那些已被診斷為晚期且病情發展到只剩下不到6個月生命的患者提供的,但接受臨終關懷並不意味著死亡迫在眉睫。越早接受安寧療護,穩定您的醫療狀況的機會就越多。雖然一些家庭和患者等到生命的最後幾天才聯繫安寧療護機構,但安寧療護機構可以提供數月的服務,可以讓這段時間更多地是關於健康地生活而不是死亡。

迷思2:安寧療護是一個地方。事實:雖然一些安寧療護計劃確實提供實體設施,但安寧療護實際上是一種無論患者身在何處的護理方法。通常,該地點是患者的家,但療養院或輔助生活設施、退伍軍人護理設施甚至醫院也可以提供住院安寧療護服務。

迷思3:安寧療護只適合老年人。事實:任何患有致命疾病的人都可以接受安寧療護服務,無論年齡如何。

迷思4:安寧療護意味著放棄希望。事實:接受安寧療護並不意味著放棄希望。當做出末期診斷時,患者發現安寧療護服務使他們能夠盡可能充實地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安寧療護跨學科團隊幫助患者和家屬解決他們的擔憂並加強他們的聯繫,以便解決以前的問題並平靜地結束生命。

迷思5:安寧療護意味著別無他法。事實:安寧療護以減輕疼痛和症狀並提高生活品質。每位患者及其照護者都會接受個人化護理,以滿足他們獨特的身體、情感和精神需求。安寧療護的重點是護理,而不是治療,既不加速也不延長死亡過程。

迷思6:安寧療護意味著放棄控制權。事實:安寧療護團隊將與患者和家屬坐下來製定綜合護理計劃,以滿足每個患者的獨特需求。幾乎在所有情況下,控制權都在於病人和家屬。

迷思7:安寧療護只針對病人。事實:安寧療護是一種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理念,既關注悲傷的家庭,也關注垂死的病人。事實上,大多數安寧療護機構透過學校、教會和工作場所向社區提供悲傷服務。親人過世後,安寧療護透過個人諮商、悲傷支持小組、研討會、社交團體和文學作品提供13個月的支持。

迷思8:負擔不起安寧療護費用。事實:安寧療護服務由紅藍(Medicare) A部分、白卡(Medicaid)和大多數私人保險承保。這項福利涵蓋安寧療護團隊與患者生命有限的疾病相關的服務、藥物、用品和設備。保險計劃中可能存在共付額、共同保險或免賠額。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將與病人、家屬、保險公司和其他資源合作,確保病人獲得所有可用的福利。

迷思9:安寧療護只適用於癌症病人。事實:安寧療護患者不一定患有癌症。全國超過一半的臨終關懷患者患有癌症以外的診斷。安寧療護服務為患有許多慢性疾病末期的家庭提供服務,包括阿茲海默症、腎臟病、愛滋病毒/愛滋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氣腫等肺部疾病、心血管和神經肌肉疾病。

迷思10:如果我進入安寧療護,我將不得不放棄我的主治醫生和所有治療。事實:安寧療護團隊將與您的主治醫生或選擇的其他醫生密切合作,制定您的護理計劃。雖然安寧療護確實專注於治療症狀而不是治療藥物,但停止用藥的決定通常由患者決定。如果治療藥物引起不適,有些患者可能會決定停止服用治療藥物。

馮令威社工提示,預立醫療照護計畫很重要,希望在醫療危機發生之前就討論,包括確定一個人的願望,與家人、朋友和臨床醫生討論自己的願望和記錄一個人的願望。研究表明,預立醫療照護計畫可以減輕那些可能需要為他人做出醫療決定的人所經歷的壓力、負擔和悲傷。

第三埸安寧療護華人社區教育將於十月十六日星期一上午⼗時二十五分至十一時半由安寧療護哀傷輔導師姚博士主講,內容包括認識和面對失落與哀傷的歴程。歡迎親臨富康醫療華埠社區中心勿街七號或網上聆聽。詳情請致電 (212)619-3072或親臨華埠社區中心勿街7號。星期一至五,早上九時至五時。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近百名民眾參加由富康醫療安寧療護生命末期專題講座。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