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埠散房遷新居明夏可達270戶

散房家庭代表與官員們一起,寄望將居住在華埠散房中的家庭數量減為「零」。 記者彭詩喬攝

散房家庭感謝市長及多機構、組織,幫助他們搬進穩定居所。 記者彭詩喬攝

本報記者彭詩喬三藩市報道

三藩市散房家庭代表與市府官員、社區組織周四一起慶祝近幾年散房搬出數量達到新高,蝸居在華埠散房中的家庭大幅減少。

三藩市市長布里德、市參事會主席佩斯金、民居局行政主任Tonija Lediju、華協中心行政主任楊重賢、估值官郭華健等與散房家庭共數十人周四聚集在花園角廣場。由於華埠散房眾多,居民需要共用廚衛,也沒有更多生活空間,花園角廣場被稱為為華埠的客廳。

布里德宣布,從2019年起截至明年6月,共270個居住在華埠散房的家庭得以搬入穩定住房,這是20多年來居住在散房的家庭數量減少最多的,市長住房和社區發展辦公室、民居局、華協中心、散房家庭團結會等組織通力合作,達成了55%的減幅。布里德表示,三藩市獲得了聯邦支援應對住房危機,未來將繼續努力,在全市範圍內提供安全穩定的永久性住房,爭取將華埠的散房家庭數字降低至零。

楊重賢指出,傳統華埠家庭的美國夢通常從散房的生活開始,在散房居住,找一份基層工作,最後搬到兩房一廳的公寓裡。但過去十年來,灣區房產市場火熱,房價和租金高漲,「搬出散房」變得難以實現。散房家庭聯合會倡導推動了給散房家庭的第八段房屋優先券(Section 8)和散房家庭租金補貼計劃的實施。

他指出,疫情開始前,華埠有超過500個有孩子的家庭住在散房中,截至目前已經搬出187戶,2024年6月之前,還計劃將76戶家庭搬出。

曾經的散房家庭代表林艷玉和李艷芬都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們曾與孩子一起生活在散房中,每日等待使用廁所和爐灶,搬入新家後孩子終於有了自己的房間和書桌。林艷玉說,「這是來美十年過的最似人的生活。」

佩斯金表示,華埠仍是新移民的門戶社區,他們依靠可負擔的散房生活,但最終目標是讓他們搬進居住條件更好的住房,讓孩子們有寫作業、玩耍和茁壯成長的空間。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