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曾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以身外之物的美好而過分喜悅,不以自己暫時不順境地而悲傷,表達一種超脫物外的樂觀心境。
然而,我是一個「甚以物喜」的人,對於我來說,器物之美令人身心沉靜。因此去不同的城市,若有知名博物館便是一定要去看看。最近去了一個十分令人驚喜的博物館——旅順博物館。這座小鎮中舊樓散發 濃濃的舊日氣氛,卻來頭不小,實際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內\xf9娷疆\xb3 當年日治時代搜刮來的各地出土文物,後來蘇聯入駐,將文物全部還給了當地政府,成就了這座身處寂靜卻內涵豐美的博物館。
在德式古建築中,古玉、窯瓷、古陶器靜靜散發 時間淘洗過的光芒。夏商周的陶是古樸而厚重的,東西漢則有了豐富的圖紋,巨大的食器代表 人們的生活漸漸開始富庶。到了唐宋的瓷器、文雅物件則進入盛世。
我最喜歡看瓷,因為瓷由泥燒製而來,卻能散發出玉般的光澤與溫潤,這是一件很勵志的事情。記得看過佳士得明星拍賣官陳良玲的採訪,她說從小喜歡隨父母逛台北故宮博物院,父母會指 一件件瓷器告訴她這是甚麼。我雖從小沒有接觸過,長大後卻有了觀賞的愛好,也漸漸開始略微看懂甚麼是定窯、哥窯、汝窯,那些變幻莫測的顏色與光澤只是表面色相,當你開始閱讀它們,便會發現背後有 串聯起江湖之遠,與廟堂之高的故事線索。
人的肉身只有數十年,器物卻能存在千年,短暫的人類卻損 許多燦爛的文明。因而不得不得出悲傷的結論:人類複雜卻膚淺,器物純真而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