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釐訂十七項全球目標,期望「結束貧窮,守護地球,確保所有人在2030年共享和平與繁榮」。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峰會剛於9月18日及19日圓滿落幕,全球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宣言。如今只有不足七年的時間,慈善家在實踐這些目標應如何發揮更大的影響?
在過去二十年間,全球慈善事業蓬勃發展。學者Hans Peter Schmitz教授認為,大規模的財富轉移和累積預示著全新的「慈善工作黃金時代」。然而慈善界所面臨的其中一項重要挑戰是資源分配失衡的問題。慈善家傾向以其熱情及個人興趣來支持某一範疇的慈善工作,因此某些範疇的慈善較其他類別獲得更多資源。
以中國為例,有研究指教育的慈善工作最受歡迎,在2015年有近半數的慈善捐款都用於教育方面。慈善家應在十七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選擇協助發展一些資源上較短缺範疇,如性別平等(目標5)及保育及維護海洋資源(目標14)。
在全球慈善事業發展勢不可擋的同時,於2030年以前實現全球目標的時間亦越趨緊逼,而世紀疫情亦揭露了一些與良好健康與社會福利(目標3)及減少內地及國家間不平等(目標10)相關的社會議題。
作為擁有大量資源的慈善家,慈善家們僅僅作出捐贈不但不夠,而應通過協調合作的策略性方式來發展慈善事業,利用其資源發展在商業上不可行的措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運動作出更主動顯著的行動,以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