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無 ,中秋有月餅

過節,最能夠反映巿道。

  不久之前,過「端午節」(新曆6月22日)。做生意的朋友,竟然一隻 都無,甚至連一張禮券也收不到。

  即使是人氣「蔡瀾 」,亦限量購買,扭盡六壬,只得五籃,向隅者眾,淒清。

  幸好疫情過後,大家經努力,上半年的業績理想。時節近中秋,巿面逐漸恢復活力,生機初現。

  開始有公司送月餅。請吃飯,請飲 「蒸蒸」(Drink Drink)。10月後,多大型活動,爭訂場地。還有,等的士要排隊。

  尚未回復高峰期。但過去五年,正如大病一場,剛痊瘉,怎能預期飛身落床,跟各位追趕跑跳碰?

  常言道:「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急不來,慶幸終見曙光乍現。

  別說過去這幾年。二次大戰後,香港重光。好咯,以為所有問題得解決?

  不。劫後昇平,卻有更多「劫後餘生」的悲劇,現代人可詮譯為「創傷後遺症」。

  長輩常說一位親戚的故事:和平後,他從澳門乘大船返香港。航程中喪吃,揚州炒飯、雲吞水餃麵等之外,仲要加碟乾炒牛河。

  全部吃清光後,一躍跳海,堅決要做隻「飽死鬼」。小時候不明白,和平不好嗎?為甚麼要尋死?

  經歷近幾年才明白。原來苦捱之時,元氣耗散。加上戰亂期間,家人及資產,可能已散失殆盡,實在沒有魄力再開始。

  心靈的枯竭,足以致命。和平後的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筆者亦曾提及,通街特多癲佬/婆,俱是戰亂後的傷心失意人。

  面對時代的轉變,我們唯有「破」:接受新思維,勇創新模式。舊的一套,無可奈何消逝去,不放手實在不行。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