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友師與學員:一場互動的學習旅程

身處於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環境的改變令每個人都要持續學習, 大家經常說在口邊的終身學習,其實就是一個 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的過程。而學習的場景亦不只局限於書本和課堂,只要我們願意放開懷抱,認識身處的社會和環境,虛心聆聽來自不同人所分享的故事與經歷,總能為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帶來一些啓發。

特別是參與了「共創明『Teen』」計劃接近一年後,這種感受尤其深刻。起初擔任友師時,主要都要抱著了解年青人,並希望透過與學員分享自身的經驗,讓他們面對將來挑戰時有更充分的準備。 但慢慢地發現這種關係並非一種由上而下的經驗傳授,而是一種互相學習的過程。

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香港在政策介入前的18歲或以下窮人口及貧窮率為27.4萬人及27%,這意味著香港每4名兒童之中就有一位屬貧窮人口。一般我們所理解的扶貧政策,不外乎就是即時的紓困措施,例如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金錢和必需物資的緩助。但除了解決燃眉之急外,還有甚麼可以做得更多,讓弱勢社群的長遠生活和發展可以得到更正面的改善呢?

儘管我們可透過數據,甚至傳媒報道去了解新一代的狀況,但唯有透過親身的交流,切身處地去聆聽他們的想法,我們才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他們的實際需要。「共創明『Teen』」的經歷,正正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對這些議題有更深刻的想法。

計劃在政府、商界和社會的合作下,為參加者提供了不同的訓練和體驗。這些體驗無疑起協助學員擴闊視野,為他們在未來不論在學業和事業發展上都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學員在參加活動後,或會鼓勵他們繼續發掘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學懂為未來規劃,這些相信都是政府在訂立計劃時所預期的目標。

但除此之外,從我的觀察所見,有些預期目標以外的事情,其實對於社會各界人士都很有參考價值。不少友師和學員建立了穩定和互信的關係後,交流的話題已不再局限於升學就業的情報,更會引申至日常的生活點滴,學員除了多了人生經驗較豐富的朋友外,友師亦可從中學到與年青人的相處之道;學員和他們的家庭成員,日常可能疲於奔命應付日常生活的壓力,但參與計劃後反而為家庭之間增加了討論話題,讓家長多了一個機會和子女交流想法。

另一方面,現時其實有不少有心的非政府組織為青年和家庭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援,但礙於種種原因,家長和青年對於服務的認識不足,導致資源未有善用。參與計劃後,讓學員和家庭都有機會認識到社會其實存在不少合適的服務可以協助改善他們生活,提升抗逆能力,在遇到困難時不會感到孤立無援。

既然是一個對學員和家庭,甚至友師都有正面幫助的計劃,無疑是值得大力推廣。我期望政府在推行首年計劃後,可以將計劃擴大,包括增加名額、延長計劃和為增加對友師的支援,讓他們可以更有效地和學員相處。

相信不少參與計劃的友師,都會和我有類似的經歷和感受,總結這一年的經驗後,不知能否為各位帶來一些啟發?我相信只要大家在各自的崗位和組織中建立土壤,把運用資源於支援青年的全面發展,定能讓他們能夠茁壯成長。

呂志和獎總經理程珍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