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捨與不捨間 給家人的禮物

AAMG資深外科醫生陳楚利向兩位實習的醫學生介紹急救外科所用的醫療設備及使用方法,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

內科醫生陳鴻傑介紹《事前醫療指示》及各種搶救、治療存在的風險。

醫生對患者進行電擊。AAMG提供圖片

醫生對患者進行插喉並吸取積液。AAMG提供圖片

每個人都要面對與自己家人、親人告別的一天。

73歲陳萍萍坦言,簽下事前醫療指示的申請表格後,鬆了一口氣。

93歲黃婆婆說簽下事前醫療指示,是給子女最珍貴的禮物。

安老自助處社會服務部余姑娘向社區推廣事前醫療指示。

(文/圖:記者黃偉江)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三年,生命無常。哪一天是生命終點?最遺憾的是在那一刻,我們已無法表達自己的意願,?是耗盡家財接受漫長而無望的治療,還是減少自己與家人的痛苦,保留一份體面和尊嚴,讓愛你的人留下好的回憶?

我們的選擇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選擇怎樣的方式離開世界。面對生命之旅的終點,你準備好新的旅程了嗎?

陳萍萍,73歲,台山人,來美33年,在華埠做收銀員,一直到退休。她與丈夫住在三藩市一棟老人公寓。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陳萍萍說:「要趁著自己還清醒,還能做出決定,先安排好自己的生老病死,免除後患。」三個月前,她在安老自助處社工余姑娘的協助下,簽下了《加州事前醫療指示》,並與丈夫成為眼角膜捐贈人。

「我丈夫好好的,2021年6月時突然腦退化,找專科醫生檢查,非常嚴重,半年不到,他唯一認識的人就只有我。」陳萍萍問了余姑娘,希望能幫丈夫也簽下事前醫療指示,「但余姑娘告訴我,因為丈夫神志不清,沒得到他的授權,我不可以代他簽署。」言談間,老人眼中充滿無奈。

說起如何認識事前醫療指示,陳萍萍說安老自助處安排有老年腦退化症的家屬外出活動,期間余姑娘介紹關於生前醫療安排的計劃,「能按照心願做出醫療決定,能減少子女的麻煩和困擾,我馬上第一個報名。余姑娘逐一解釋條文,讓我清楚做出決定。簽下申請表格後,鬆了一口氣,如今睡覺也安穩了。」

陳萍萍說,參加這個計劃後,她整個人感覺不再有負擔,萬一將來發生什麼意外、或跌倒進了醫院,若有醫療價值就接受治療,否則就順其自然好了,「我不願做手術,活到這一把年齡,已經很感恩了。」

她把簽署事前醫療指示一事告訴子女,「媳婦還讚我:奶奶真厲害,還懂得做這些。否則將來我們不知道您的心意,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對自己好 對家人也好

陳萍萍不僅為未來做好了打算,還呼籲同齡人開明些,有條件都應該做出決定,對自己好,對家人也好。結果同一老人公寓的鄰居容姨在她的啟發下也簽了事前醫療指示。

至於捐贈器官,陳萍萍說:「我與丈夫在百年之後,希望能捐出我倆的眼角膜,幫助有需要的人重見光明。」

陳萍萍之所以果斷地做出決定,與她父母、婆婆在一兩年內先後離世有關。她說,父親臨走前在醫院住了一年多,像植物人一樣,她們兄弟姐妹都要上班,還要輪流去守夜,苦不堪言。

來到美國能有這樣機會,陳萍萍決定要好好把握:「無論多富貴,多有名氣,死亡都人生是不可避免的過程。老人要提前做好規劃,輕輕鬆鬆走完人生旅程,免後顧之憂!」

93歲的黃婆婆從香港移民到美國50多年,在三藩市曾做車衣工。她一人養育了三女一子,勞累大半生,如今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我很早就想簽這樣的協議,但不知道如何找到這份表格。」在醫生和安老自助處社工黃姑娘的幫助下,她順利達成心願。她說,「我先簽好表格,然後複印幾份,分別交給醫生、子女。子女們都很尊重我的決定。」

黃婆婆坦言,已這麼大年紀,就算現在走了,都已經賺了。她深愛4個子女,簽下事前醫療指示,能幫助好幾個家庭,不給子女留下負擔:「我想,這是我送給孩子們最珍貴的禮物吧?」

播下的種子

余姑娘,安老自助處社會服務部工作5年,在香港時是20多年工作經驗的社工。「3、4年前,我接觸到事前醫療指示,首次接受訓練時都帶著眼淚。因為,每個人都要面對與自己家人、親人告別的一天。情緒都有波動。」「但是,若能有一個準備,讓家人知道自己的意願很重要。這是我的起點。」

她坦言,工作「真的很難,老人家大都拒絕。說是大吉利是!客氣一點的,就說遲一些再說吧。一再遭受挫折,也許我心上的火種也會熄滅。不過我還是要堅持。我的切身體驗是,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

「我先播下種子。每次我到老人大廈圖書館做講座,都是在播種。」果然,陸續找她簽約的長者,大多都是在1年前聽過她的講座。她說,「老人的精神、身體每天都在退化中。若遇到失智症、或遇到交通意外時,就沒法給自己做決定。事前醫療指示是為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方案。因為他人的決定,未必是自己的意願。」「每天,我們都會面對生死。尤其是疫情期間,很多長者都被困在家裡,子女也無法來探望。一旦發生意外,就無法做出醫療決定。這反而是一個時機,簽訂指示,對整個家族,都是一份祝福。」

余姑娘表示,尤其是癌症晚期病人,家人因為捨不得放手,要求醫生盡辦法搶救。但這樣的決定未必是患者本人的意願。「我接觸的10個家人裡往往有9個人認為,這個議題不應該由他們提起。他們總會擔心老人家會否責怪自己不孝順?是否咒他們早些死、謀他們的財產?」

因此她的建議是:「長者應該主動做決定,不要讓愛自己的人做決定時背負太多壓力。」子女可能會有不同意見,大家都是出於愛,但因為意見不合導致紛爭,應該是老人家最不想看到的。

安老自助處向一些離院的病人提供支援,幫助他們及時做決定。余姑娘通過外展工作,已經接觸到3000人次以上,她透露可能出於文化及習俗觀念,亞裔100人當中只有2、3人簽下協議,而白人簽約比例可達20%-30%。

為何要簽事前醫療指示?

美亞醫療集團內科醫生陳鴻傑表示,要完成一份符合規定的事前醫療指示,很重要的是要有醫療代理人,可以是親友、鄰居,能明白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意願,在緊急情況如不能呼吸、心臟停止,或搶救成功後的治療如何維持生命等等,預先做決定。

陳鴻傑醫生根據搶救、治療兩大方面,對為何要考慮事前醫療指示進行了介紹。

一、 病人垂危等緊急情況的搶救。進行心肺復蘇等搶救,每分鐘大概要心外壓100次,每15下心外壓,每次30、40磅的壓力,可能導致創傷的風險,如壓斷肋骨並刺入肺部。當觀察到患者有不規律的心跳,醫生可能採用電擊,讓患者恢復正常心跳。電擊通常從150-300焦耳的功率進行,電擊可能導致皮膚灼傷,患者甦醒後會胸部疼痛。

成功心肺復蘇後,有些病人還不能自主呼吸,就要插管,從咽喉插管道到氣管內,接駁人工呼吸機。

二、 延續生命。當病人用人工呼吸機2周後,為免長期導管插入咽喉導致萎縮無法拔出導管,外科醫生通常會切開氣管作為導口手術的決定,方便清理氣管分泌物及插入呼吸機的氧氣管。

醫生考慮如何延續病人生命,一開始使用營養液。患者因為吞嚥困難,可能會在吞食時吸入肺部,引發併發症,因此醫生和護士通常會採取插入胃管,從鼻孔通過食道進入胃部。這個過程患者通常會感覺不適應。然後注入特製的蛋白質、電解質等營養液。有些患者能存活數月甚至一年乃至更久。

若時間長,有些醫生考慮在腹部開孔,接入管道進胃部。插入胃管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都會出血、發炎的風險,導致併發症出現。插入器官造口,一定要有經驗的外科醫生。患者及親屬要面對的是,氣管造口容易感染;也有可能插錯位置,插到氣管後面的食道。

有些病人在搶救時,出現腎臟脫水、腎臟衰竭等問題,則需要插管到頸部大靜脈或者大腿根處插入大靜脈,通過洗腎機做血液透析,通常每次2小時。幸運的患者會在數次洗腎後康復,但有些長期病患可能需要終生洗腎,直到生命終結。

不少病人更注重生活質量

陳鴻傑醫生指出,每個人在面對以上可能出現的各種醫療步驟,確實要考慮清楚生命能否承受如此之多的折磨,與家人商量,再決定是否簽署事前醫療指示;也要把結果告訴醫療責任人,包括是否搶救、是否進行治療延續生命等,均需考慮周詳。

他還說,不少病人向他表態更注重生活的質量,不視乎生命長短,「若處於植物人狀態,沒有任何知覺,全憑插喉管和呼吸機維持呼吸、靠插胃管提供營養,插尿管進行排洩、進行血液透析、每天抽血來監測各種身體指標狀況,以此來換取生命的延續,但這並不是我想要的。」「存活下去是否給自己最愛的人帶來痛苦和困擾?甚至為了要照護自己而失去了工作和收入。若沒有白卡等低收入福利,子女可能要花去巨額積蓄甚至變賣房產,為父母在療養院延續生命。」

在三藩市執業40年的AAMG顧問、梁禮崇醫生、中藥聯商會會長劉源凱、廣州光華醫學院同學會會長鄭浩華醫生及家人,都已簽署了《事前醫療指示》。為了更好的宣傳該計劃,去年暑假,美亞醫療集團主席、資深外科醫生陳楚利親自向兩名實習的醫學生開展與《事前醫療指示》有關的調查實習,並通過AAMG的社交網站宣傳。

安老自助處與AAMG、華人醫師公會CCHCA、美華慈心關懷聯盟等機構,在華人社區開展事前醫療指示ACP、姑息治療Palliative Care、家居護理Homecare、寧養服務Hospice Service、臨終關懷End-Of-Life care的教育與推廣。

安老自助處行政總監鍾月娟表示,如何避免把負擔和困擾留給愛你的人,事前醫療指示能免去你的後顧之憂。欲知詳情,可聯繫該組織社會服務部提供免費的專業服務。電話:415-677-7585,地址:601 Jackson Street, Basement,San Francisco, CA 94133,網址:www.selfhelpelderly.org,或參加AAMG的有獎在線調查,https://aamgdoctors.net/fb-acp-survey,有機會贏得100元。

星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