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十名華裔和其他亞裔昨(8日)在市政府門前舉行集會,要求市府部門增加翻譯服務,幫助亞裔新移民更快融入美國生活。一些參加活動的華人表示,政府部門的網站常常使用自動翻譯錯誤百出,外包的口譯服務也差強人意,使他們很難獲得很多應得的政府服務。
這次由全美亞太裔婦女論壇主辦的活動,吸引了很多華裔新移民和社區組織代表,以及來自孟加拉等其他亞裔社區的參與者,包括馬泰在內的民選官員也到場聲援。
集會者就翻譯服務的缺乏和翻譯質量的不盡人意大吐苦水。住在法拉盛的華裔母親左濤說,她2000年來到美國,兒子在三年級時腦子受傷而殘障,她與先生沒日沒夜辛苦打工養活兒子。先生因過勞染病去世後,她獨自承擔起撫養兒子的責任,根本無力支撐。當她想為兒子申請一份殘障福利時,卻因為語言障礙,跑了兩年福利部門沒有結果,期間還被不法之徒以幫忙申請為名騙了一筆錢。直到她的遭遇受到媒體關注,才在國會議員孟昭文辦公室的幫助下聯繫到華策會,申請到了相關福利。左濤說,她支持已經提交到市議會的多條相關法案,要求政府部門增加翻譯服務。
家住法拉盛的華裔老人諶鴻經夫婦2012年來到美國,因為不會英文,生活範圍只能局限在法拉盛,有時候連就醫都很不方便,因為醫院提供的電話翻譯經常詞不達意。他們也希望公立醫院、政府部門能夠改善翻譯服務的質量。
森林小丘亞裔愛心輔助協會總監張女士(Laura Zhang)說,疫情期間她幫助在街上派發免費食物,發現很多本來可以申請糧食券的華人因為語言障礙都沒有申請。這促使她和幾位朋友一起創辦了這家組織,義務教華裔新移民英文。張女士說,她自己剛來美國時,因為英語不好坐地鐵都迷路,所以甚至新移民學英文的痛點在哪裡,也知道怎麼幫助他們進步。但政府的社會服務經費很多都撥給大型服務機構,亞裔愛心輔助協會的工作現在完全靠義工自己掏腰包支撐。「希望我們這樣規模小卻植根社區的服務機構也能夠得到經費。」張女士說。
亞裔凝聚聯盟主席吳一平和上海同鄉會會長瀋珺也說,華裔新移民也是美國的一部分,只有掃除了語言上的障礙才能讓他們真正融入美國。
紐約市已經有地方法律規定市府部門必須提供包括中文在內的筆譯和口譯,但全美亞太裔婦女論壇紐約組織者梁亮現場展示了紐約市人力資源局(HRA)網頁上的一則通知的中文翻譯,兩百多字出現了22處翻譯錯誤。
她說,市府部門的翻譯都是使用自動軟件生成,口譯則外包給電話翻譯公司,質量堪憂。她呼籲市府部門僱用專門的翻譯人員,把服務做到家。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