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馬六大華人跑團首設16個補給點 天氣炎熱跑者消耗大普遍感到吃力

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跑者吳雨兒和她的同伴。

親友們在終點處等待。

羅上遠在紐馬中。

黎晨在紐馬中。

今年部分華人跑者。

作為紐約人民和全世界跑者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年的紐約馬拉松匯集了五萬多名跑者和上百萬在路邊尖叫歡呼的觀眾和志願者。紐約六大華人跑團首度聯合,沿路設置了多達16個補給點及啦啦團,為跑者加油並提供服務。不過,由於今年天氣少有的炎熱,許多跑者都反應消耗過大,成績受到影響。

嵐山、百駿、新蜂、愛跑、北大、南開,六個華人跑團此次參加紐馬的跑者約300多人,同時有許多外地跑者前來註冊在紐約跑團名下參賽。嵐山董事會主席羅上遠介紹,今年「史無前例地設置了16個啦啦點」,總共約有100名志願者,為跑者加油,並提供水、補給、攝影服務,熱情高漲,也為炎熱天氣下參賽的跑者提供了極大便利。

11月少有的20多攝氏度「高溫」,為本屆選手設置了一道天然障礙。羅上遠去年紐馬的成績是2小時43分鐘,今年的成績是2小時45分鐘,他表示,去年剛跑了兩個馬拉松,休息不夠,今年雖然休息夠了,但卻遇到天氣太熱,心率較高,消耗能量加大,他詢問了一些其他跑者,普遍成績都比以往慢了10分鐘以上。

賽道坡度大對跑者有挑戰
於其他五大馬拉松跑道不同,紐馬的賽道多坡度,若不熟悉,可能對首次參加的跑者難度較大。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吳雨兒今年47歲,與跑團的二十幾人一起前來參賽。她表示自己已經跑步5年,最初是因為身體免疫能力下降,「有點濕疹,看了中西醫都沒用,就決定慢跑」,發現有效果後,參加了自己的第一個半馬。吳雨兒一周訓練6天,預備跑完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這次紐馬是「第三個」,為此已經準備了3年。

吳雨兒今年的成績是3小時18分鐘,她表示自己最好的成績是在芝加哥,跑了2小時56分鐘,但是「這是紐約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馬拉松。」且賽道較難,坡度大,「要不停過橋」,因此對自己的成績「不太滿意」。不過,由於等待已久,吳雨兒稱參加完還是很開心,以後有機會還會再來。

作為紐約本地跑者,羅上遠表示坡度確實是紐馬的難點。他介紹道,紐馬從史丹頓島起跑,這時是爬升坡度最高的,有300到400英呎,但由於大家剛跑時都很有幹勁,因此並非最難的時候;過皇後區大橋時對許多跑者來說可能會感到吃力,因為此時已經跑了15到16英里,體力有所消耗,不僅有200多英呎的爬升,且橋上沒有觀眾鼓勁,「對意志力是一個挑戰」;隨後跑到第一大道時沿途會有許多民眾,「經驗不足的跑者看到啦啦隊會很興奮,跑得很快,導致後面成績下降。」;接下來的又一難點是在第五大道120街道90街,雖然坡度較緩,但是很長,跑者到這時往往已經十分疲憊;最後的挑戰是在中央公園內,有大量上下坡,「很多人這時可能就會走路了,也會有腿抽筋的情況出現」。

羅上遠提醒首次參賽的跑者,紐約賽道「五橋五區」,若計劃參賽必須練坡度,同時跑步時的策略也很重要。不過,即使不參加馬拉松,跑步仍然可以改變個人生活方式,包括飲食、作息時間,但需要確保自己能夠投入和堅持,而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新手慢慢來,不要太push(強迫)自己,只要你能堅持。」他說道。

大頸媽媽帶動女兒一起跑步
家住大頸、今年49歲的黎晨在2年前,就是這樣的一名新手,而最初跑步的動力,僅僅是因為在陪孩子徒步時,容易感到疲憊,在不想拖後腿的心態下,開始與丈夫一起在操場跑步。沒想到剛跑一個月,就被當地的跑者發現,招募入了跑團。

黎晨表示自己很幸運,第一次參加跑團活動就被大家的熱情打動,「他們對新人特別照顧」,從跑步方面的鼓勵、建議,到第一次跑長距離沿途的補給,甚至有經驗的跑者還會放慢速度陪著新人一起跑,都讓她喜歡上這個團體,「當時覺得就算不跑,也會去做義工,我們都希望在這個團體裏。」僅僅訓練了3個月,黎晨就參加了當時紐馬的虛擬比賽,她笑稱當時什麼也不懂,想著能跑就跑,跑不完就走完,抱著這樣的心態卻跑完了全程。

今年的紐馬,黎晨跑了4小時36秒,她的丈夫跑了3小時27分鐘,孩子們也都來到現場為父母加油。黎晨開玩笑道,自己以前教孩子,「言傳不聽,想看看身教有沒有用」,自己與丈夫堅持跑步並參加馬拉松後,對孩子「可能多多少少有點影響」。她12歲的二女兒也開始在學校參加跑步項目,她表示,以前孩子暑假時每天鼓勵多跑一圈都沒用,但參加了學校項目,有小夥伴一起跑,已經從當初的800米,到現在可以跑2英里,成效顯著,「有同伴很重要」。

本報記者丁文妍紐約報道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