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詩友社邀教授傳播知識

秋,驅散了夏日的躁熱,送來了愜意的涼爽。華府詩友社順應天意,於日前推出了許翼雲教授的詩詞系列講座第四講——詩聖杜甫。它為詩友們送來了詩風,豐富了秋的內涵。近四十位聽眾在季節轉換中,感受著詩聖不變的情懷。

許教授沿襲了他系列講座的風格,不拘泥於一詩一詞,而是把作者的代表作和其生平結合起來講授。雖然更加費力費時,但許教授樂於苦了自己恵及詩友。杜甫的一生分為三個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是其理想主義時期。他出身望族,又值開元盛世。二十歲前讀書,此後「壯遊」十余年。雖然科舉不第,但他從壯遊中擴展了視野和心胸,從而創作出《望岳》這樣的代表作。

許翼雲教授談杜甫講座側記

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展示了詩人浪漫主義的情懷和不凡的抱負。其後十年,是杜甫的現實主義時期。由於奸相當道,科舉作廢。雖然後來憑借敬獻《三大禮賦》而得到唐玄宗賞識,也僅謀取右衛率府兵曹的小官。他渴望建功立業,但屢不得志。因此困守長安十載,體會到了民間的痛苦,也深刻認識到了社會的黑暗。

四十五歲以後,是杜甫的悲憤主義時期,安祿山反叛後,玄宗入蜀,杜甫投奔肅宗,官拜左拾遺。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失官。投奔嚴武處,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正是在此階段顛簸流離的生活中,他目睹了民間疾苦,產生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創作了許多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因而被譽為「詩史」。

徐教授強調指出,杜甫與李白有很大的不同。李白雖然被稱為詩仙,浪漫飄逸,但不食人間煙火。而杜甫的詩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會變革,極接地氣,故而被稱為詩聖。

杜甫詩藝精湛,詩風多樣。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都是傳頌千古的名篇。許教授指出,杜甫喜用律詩,《唐詩三百首》中,他的律詩最多。律詩可謂詩中的天花板,不僅要合仄押韻,而且頷聯和頸聯都要對仗。而杜甫卻能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出神入化,若不經意,都會忘了讀的是律詩。杜甫律詩的特征是前四句多用作背景的鋪敘,後四句多為主題的發揮。八句分擔起承轉合,讀起來既曲折又完整,如同一幅畫或一出戲。由於杜甫的詩絕大部分、尤其是著名的佳作是在第三期創作的,因此,許教授著重介紹了杜甫在此期的十餘首代表作。

講座持續了一個小時,許教授不顧93歲的高齡、不辭辛勞地為大家傳播詩詞知識的舉動,令人感動。他的無私奉獻,不正像他講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一樣,展示了自己心繫蒼生的博大胸懷嗎!大家都殷切希望許教授健康長壽,期待著他的下一個講座。本報華盛頓訊

美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