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字博大精深,言簡意賅,往往同一個字,蘊含幾個不同意思。
例如單是一個「懷」字,可以是「愁懷」。相反心情的,有「開懷」。詩意一點的,有「望月懷人」。理性的,有「懷疑」。喜悅的,有「懷胎」。感慨的,有「緬懷」。銅臭味的,有「身懷巨款」。浪漫的,有「情懷」。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網絡文字普及,不少正統的文字被取締,一些明明是錯的字,反而因為多人使用,變為約定俗成,為人接納。
到底是「手錶」定「手表」?「份量」定「分量」?「即使」定「即便」?「而家」定「依家」?「唔駛驚」定「唔使驚」?有時執筆忘字,有時會上得網多,弄得混淆不清,不知誰對誰錯。
近日網絡流傳一張拍攝於山東威海的照片,是臨海的巨石上,刻有國家領導人的題字:「十三億多中國人要發憤圖強」。多事之徒以為領導人寫錯字,誤將「奮」寫成「憤」,於是大做文章,不斷發酵,卻反顯得網友們的孤陋寡聞,學問半桶水。
「發憤」一詞,早見於《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史記》亦有文句採用:「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而《新唐書》也有:「憲宗剛明果斷,自初即位,慨然發憤。」
從來只有「發憤圖強」,或者「奮發圖強」,發憤,代表下定決心奮鬥,奮發則寓意精神振作,圖有謀求,李白曾有詩句:「白每觀其銜恩撫躬,忠義奮發。」在辭典中,根本查無「發奮」一詞。
看!網友們中伏了,以為自己是認字特警,卻做了豬頭炳。別忘記用手指著別人嘲笑時,餘下的手指是正指著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