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眾國際社》(UPI)報道,人真的會因為心碎而死嗎?如果那個人患有嚴重的心臟病,瑞典的新研究顯示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在分析近 30 年來近 50 萬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患者的數據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那些因失去親人而感到悲痛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會增加 5% 到 20%。
研究作者、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全球公共衛生系的副教授克里斯蒂娜·拉斯洛(Krisztina Laszlo) 說,這些發現可能需要家人、朋友和醫生更關注失去親人的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在失去親人之後。
拉斯洛解釋說,心力衰竭「是一種逐漸惡化的慢性疾病,其中心肌無法泵出足夠的血液來滿足身體的血液和氧氣需求。」她的團隊指出,估計表明全球有超過 6400 萬男性和女性正在對抗這種疾病。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關注瑞典心力衰竭登記處在 2000 年至 2018 年間收集的超過 50萬名患者的健康和喪親數據。最終,近 59,000 名患者 (12%) 失去親人。研究小組發現心力衰竭致命的風險顯著增加,這取決於心力衰竭患者與死者之間的關係。
例如,失去丈夫、妻子或伴侶導致心力衰竭死亡風險增加 20%,而失去兄弟或姐妹與風險增加 13% 相關,失去孩子或孫子分別增加10 % 和 5%。但研究作者指出,在失去親人的 7 天內總體風險(平均)上升 78%,峰值遠高於失去親人後的峰值。
按關係劃分,失去孩子的第一周風險增加 31%,而失去配偶或伴侶的風險增加113%。失去兩個親人比失去一個更糟糕:在兩次失去親人後,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風險增加35%,而失去親人後死亡風險增加28%。
然而,研究小組確實發現該規則的一個重大例外:失去父母。在失去母親或父親後,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風險並未增加。
拉斯洛說,這可能反映患者本身並不是特別年輕的事實,因此「在我們家族成員年老時,父母的死亡可能符合人們對生命週期的預期。」至於什麼可以解釋風險的全面上升,研究人員承認其他遺傳和生活方式因素可能起作用。
拉斯洛說,儘管如此,「壓力相關機制」可能解釋為什麼痛失親人似乎會轉化為更大的心力衰竭脆弱性。
事實上,研究人員表示,死亡風險的上升可能源於身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等對高壓力和情緒事件作出反應的複雜方式。
該研究結果上周在線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心力衰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