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高錕

( 陳華新 三藩市)

電話通訊是靠電 聯接,橫跨太平洋的電訊系統是靠海底電纜聯接的。海底電纜的容量有限,而用戶是數以億計,就經常造成「忙音」,使用很不方便。20世紀60年代發明光纖,用光纖代替原來笨重的銅 電纜,這是電訊技術的劃時代的革命。據不完全統計,現在遍布全球的光纖電纜長達14多億公里,這是個天文數字。光纖電纜的發明,不僅解 了通訊設備的難題,而且為互聯網奠定了基礎。可是,您不一定知道,光纖電纜的發明,原來出自中國著名物理學家高錕之手。

高錕,1933年11月4日誕生於上海,小時在上海接受中小學基礎教育。1949年大陸易幟,他隨父母移居香港,入讀聖若瑟書院。高錕年青時對電器工程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從聖若瑟書院畢業後,便赴英國留學,攻讀電器工程專業。1966年,大陸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宣揚讀書無用論,知識越多越反動,許多有成就的科學家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不能發揮作用。與此同時,世界正在醞釀一場電訊革命。這一年,高錕應聘為國際電話電報公司(lTT)工程師,同時繼續攻讀電器工程博士學位。當時玻璃光纖最多只能 帶電話信號的光 衝20米,超過這距離,便無法傳遞信息。

高錕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光頻率介質表面波導》的科學論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遞。此文發表後,引來掀然大波,有些人甚至說他是「痴心說夢」,是根本不可能的。雖然他這研究成果慘遭撥冷水,但他從不灰心,而是繼續研究和改良技術。他與喬治.霍克漢姆(George HocKam)一起,提出用薄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的傳輸數據,以取代當時電訊行業使用的傳統笨重的銅 電纜。經過反覆的試驗和論證,終於在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高錕因此榮獲「光纖之父」的美譽。

1987年高錕回到香港,受聘為中文大學校長,並在中文大學創辦訊息工程學系,直到1996年退休。在香港中文大學當校長,是一個苦差事。時有一些學生惡作劇,甚至衝擊正常的教學秩序。高錕不是採取針鋒相對的鬥爭,而是諄諄引導,化解矛盾,把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他的這些行而有效的教育方法,至今仍為港人所稱道,尊為香港高等教育的楷模。

2009年,高錕以發明光纖,榮獲當年諾貝爾獎的物理學獎。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高錕出任特區政府顧問,又積極參加和籌備香港科學園工作。園內的會議中心,命名為高錕會議中心。2010年,香港特區政府根據高錕的貢獻,授予大紫荊勛章。高錕與其他科學家不同之處,就是他不是一味埋頭科學研究,而且關心香港的前途,祖國的命運。這是他非常令人可敬和稱道的地方。

2018年9月23日,高錕逝世,享年84歲。今年11月,是高錕誕生88周年紀念,谷歌首頁的塗鴉(Doodle)隆重紀念高錕,說「他被認為是光纖之父。他的創新徹底改變了全球通訊,並為今天高速互聯網奠定了基礎。」現在許多人都在使用手機互聯網的功能,我們在使用這功能的時候,絕對不能忘記「光纖之父」高錕的貢獻。

高錕雖然離開人世已四周年,但是他對物理學電訊革命的貢獻,永遠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不因歲月的消磨而 滅。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