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 突破兩思維

(謝偉銓 香港立法會議員)

特首在上周三發表的新一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當中包含多組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整個都會區佔地多達三百平方公里,涉及新界北部七個跨境陸路口岸和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舊發展區;完成發展後總住宅單位數目達至九十多萬個,估計可供約二百五十萬人居住,並提供約六十五萬個就業職位;還有「雙城三圈」的發展概念、二百多公頃的創科產業用地和二千公頃的生態保育地等等。

不過,最令筆者感到欣喜的,並非這些硬蹦蹦的數字,而是特區政府在有關發展策略中展現的兩個思維突破!

第一個突破是「跨越深圳河」。筆者曾多次批評,受制於固有的殖民地思維,以及回歸後部分人的反中、抗中情緒,特區政府過去在制訂各類政策措施、城市規劃及發展計劃時,往往都是以深圳河為界。對於河岸以北的深圳、大灣區,以至整體國家的規劃和發展,官員若非不聞不問,也是甚少積極主動配合,只會被動式地等問題出現後再作回應。

這種施政及思想框框,令到香港未能盡取國家高速發展所產生的紅利,亦導致新界北部的發展長期停滯不前,與一河之隔的深圳比較差異極大,慢進則退。

正如特首指出,這是特區政府首次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而制訂的策略和綱領。綱領內容一方面以原有的《香港2030+》規劃研究作基礎,另一方面亦充分配合了國家「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剛公布的前海改革方案,為香港未來帶來龐大機遇。

第二個突破是「新界城鎮化」。同樣是筆者早已提出,隨著近年大量房屋發展和基建設施相繼落成,現今的新界已不是老一輩港人所認知的偏遠、落後鄉郊,但政府的規劃卻未有與時並進,導致特區整體發展長期「重南輕北」,大部分經濟活動仍集中在南部的港島及九龍,令到新界區、尤其是北部的大量土地未獲善用,數以十萬計的新界居民被逼每日長途跋涉,虛耗大量交通時間與費用往返市區工作,加劇塞車問題及增加碳排放,局限了香港的經濟、民生及產業發展。

今次發展策略將新界北部重新定位為「北部都會區」,與港島、九龍及「明日大嶼願景」組成的「維港都會區」互相輝映,南北並重,平衡發展,為香港未來多年的前景帶來新氣象、新格局和注入新動力。除了透過加快及擴容發展來解決住屋和市區老化問題,也希望利用大量增加的產業用地和就業機會,將北部導向職住平衡,紓緩早已達致飽和的跨區交通問題,一舉多得,絕對值得支持。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