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通關 步幅大小成熱議

香港特區政府九月十五日啟動了「到港易」計劃,容許內地與澳門非香港居民免檢疫到港,名額每日二千人,他們須持有檢測陰性證明,抵港後要接受定期檢測。特首林鄭月娥上月接受訪問時曾表示,特區政府會盡快推出面向非香港居民的「到港易」計劃,方便內地旅客到港旅遊。然而,目前設定的名額,僅為過去正常時期入境的人數的六十分之一,顯然非為普通遊客設定,也遠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中港兩地人士均呼籲應加大「到港易」的步幅,使之真正幫助到香港經濟的復蘇。

目前,中國內地新增的新冠病例早已是零星個案。相比其他國家,由內地輸入新冠病毒的風險可說極低,若非早前個別地區出現小反復,「到港易」其實早就應該推行。幾個數據可以說明這點:其一是中國衛健委不久前公布,中國各地民眾已共接種了二十一億多劑新冠疫苗,至今已完成接種者已佔總人口的七成,換言之,內地很快就可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其二是多月來再沒有由內地輸入的病例個案;其三是過往通過「回港易」計劃由內地返港的香港居民達二十多萬,沒有一人確診。此外,從實際的抗疫表現看,內地「外防輸入」十分嚴格,走漏帶病毒者到香港的機會甚低,讓適量人數過關到港,大可放心。

時至今日,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經貿、科研與社會連繫都極其緊密,通關因檢疫措施而受阻,影響極廣泛。商務往來半停滯,妨礙了大量投資與生意接觸,許多活動如展銷招商等沒法舉辦,而兩地不少科研合作項目也被逼停擺。啟動「到港易」,可說是及時雨,但名額每天僅二千,只能是杯水車薪,遠遠未能滿足實際需求,對刺激經濟的作用也有限。

統計數字表明,在疫情之前,內地到港的旅客每年平均達四千萬人次,每天約十二萬人次,與此相比,二千人名額是極細數字,僅為過去的六十分之一。往年內地旅客每年在港消費達一千五百億元,如今旅客暴跌九成多,流入零售與旅遊相關行業的「北水」銳減大半,這解釋了為何香港單靠自己「內循環」不可能重振經濟。

如今世界各地變種病毒依然在肆虐,香港政府仍緊守「外防輸入」的防衛是很必要的,為審慎計,初期給「到港易」定出一個穩陣的限額,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在實行一段時間後,如果沒有出現源自內地的確診病例,名額便應該盡快擴大。要知道,內地居民可免檢疫到港的人數增加,不僅可以盤活觀光零售業,還可以帶動其他行業,例如演藝界舉行演唱會與藝術活動,將因內地人到港觀看而重拾生機,另外如保險業、舉辦國際考試的機構,以至海外樓盤展銷等,都可受益。

防疫專家則指出,隨著入境人流恢復,香港的防疫機制亦須逐步與內地接軌,例如「健康碼」也可在港一些場所應用,接種疫苗證明能夠互通,把內地旅客重臨視為一種「新常態」,既確保安全,又給經濟注入提振動力。

另一個重點是,目前港人和每日兩千內地旅客入境香港不須隔離,但返回內地仍要隔離。香港特區政府應與內地當局磋商,放寬港人與內地居民從香港返回內地的檢疫限制,讓通關逐步做到真正復常。想要做到這一點,就一定要強化個案追蹤,而追蹤的基礎則是「數據互通」。據了解,港版健康碼(港康碼)去年就已準備就緒,但至今無下文。從對接技術而言,通訊專家稱,健康碼與港康碼兩者對接完全沒有難度,利用區塊鏈技術,將資訊加密傳送到用戶介面,其實不會有私隱泄露的問題。但至今也未有任何實質推進。

看來,想增加「到港易」每日名額,擴大通關的步幅,兩地的互信、合作比病例清零難度更大。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