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一項由《華盛頓郵報》發起的分析指出,自2010年以來,美國行人遭車輛撞死的年死亡人數從4,302人攀升至2023年的7,314人,增幅高達70%。調查顯示,這些死亡大多集中在多車道、車速快、貧困程度較高、設計欠佳且缺乏行人友好設施的道路上。
《華盛頓郵報》報道,例如,田納西州屋崙市(Memphis)傑克森大道(Jackson Avenue)旁一段1.5英里範圍內,十年內已有超過十名行人死亡,成為該市最危險的地段之一。
田納西州屋崙市(Memphis)傑克森大道(Jackson Avenue)旁一段1.5英里範圍內,十年內已有超過十名行人死亡。谷歌街景圖
調查指出,這些「死亡熱點」的形成有數個共同因素:道路為三車道以上、直線快速通過、夜間照明差、行人跨越設備少;而受害者往往居住在車輛擁有率低、依賴步行的社區,且多為少數族裔、貧困戶。
與此同時,多數其他已開發國家在同一時期內,行人死亡率下降近三成,凸顯美國在道路安全方面成為全球異類。
儘管已有研究警示,州與地方交通部門卻仍緩於投資更新改造,許多設計以保障車輛通行效率為優先,忽視行人安全。調查指出,包括阿爾伯克基、洛杉磯、加州貝克斯菲爾德在內,少數城市雖有投入跨線道過路設施、拓寬人行道,但整體進展緩慢。
此外,道路設計允許高速行駛、車輛變大(尤其前端較高)也使撞擊致命率急劇上升。當車速超過50英里/小時(約80公里/小時)時,行人被撞後存活機率低於五分之一。
報導指出,對許多居民而言,這些道路並非通勤之選而是必經之路。舊時設計為連結郊區的多車道主幹道,如今穿過已密集發展的住宅區與商圈,成為極高風險地帶。
調查亦發現,從2010年到2023年間,全美每英里內發生至少三起行人死亡的區域由275個倍增至超過825個。尤其集中於南部各州,如田納西、北卡羅來納與亞利桑那。
許多交通規劃專家認為,除了道路本身設計有欠缺外,更深層原因涉及社經弱勢、政治代表性低、資源匱乏等交錯因素。
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