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搶「安世」 荷蘭進退兩難

荷蘭政府強制接管中企控股的安世半導體一事,正使歐洲陷入一場進退兩難的地緣政治拉鋸。這起事件暴露出歐洲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左右為難的境地。

安世半導體是來自荷蘭的一家公司。2019年中國的聞泰科技收購安世79.98%股權,後續加碼至全資控股。一個月前,荷蘭政府援引一項自1952年以來從未啟用的法律,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突然下令,強行要求安世半導體一年內不得進行任何涉及資產、業務及人員的調整。與此同時,聞泰科技委派的CEO被暫停履行職務。中方多強調,此舉不僅違反契約精神與市場原則,還嚴重損害荷蘭營商環境,堅決反對荷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以行政手段直接插手企業內部事務。

事件的時機並非偶然,荷蘭此舉主要受三重因素驅動:其一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其二是安世半導體領導層的管理問題;其三是歐盟對戰略自主的日益重視。

儘管荷蘭法院庭審文件顯示,美國曾與荷蘭外交部接觸,明確要求「替換」安世管理層的中國籍高層。荷蘭方面卻仍辯稱,他們對中資企業採取「歷史性干預」並未受到美國施壓。

雖然荷蘭政府在作出決定前可能並未直接與美國政府溝通,但美方因素顯然是背後的關鍵推動力。發生在安世的接管和罷免事件,凸顯出美中緊張關係對整個科技行業的影響,證明美國正毫不避諱地利用其實力拉攏盟友站隊。

另一方面,安世事件也凸顯出歐洲各國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世界中的脆弱性。美國正憑藉其影響力「迫使歐洲政府和企業作出符合美方利益的決定」,歐洲只能在美方巨大壓力下艱難維護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顯然,歐洲和荷蘭以往試圖同時安撫中國和美國的舊「平衡術」已難以為繼。

現在所有的壓力都給到了事件的始作俑者——荷蘭政府,特別是APEC期間特朗普和習近平會面後,美國對華關稅下調至整體47%,參議院宣佈已批准終止國家緊急狀態。這意味著荷蘭政府接管安世的基本理由已經不復存在。現在荷蘭既不能立刻改變對安世的接管政策,又面臨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紊亂的責任壓力。

目前,歐盟與中國正緊急尋求「快速且務實的解決方案」。若歐盟希望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地緣政治力量參與者,類似問題就應該在歐盟層面處理。若歐洲不盡快實現團結與自主,將在中美博弈中被進一步撕裂,這不是長遠的問題,而是未來幾年內必須解決的事。

圍繞著小小芯片,背後的地緣政治博弈還會繼續。安世事件清晰的揭示了全球供應鏈在政治干預下的脆弱性,小國在大國博弈時如何自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