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霍詠強:中美的第一戰場是科技戰?

20251029 霍詠強
《中美的第一戰場是科技戰?》
在分析人工智能產業前,首先要釐清一個關鍵理念,目前中美之間的第一戰場是科技
,正如關税戰不是為關税、也不是為貿易、是為了政府收入,貿易戰關鍵也不在於貿
易逆差,所以歷任美國財長都說是為了中國好,只要乖乖地當組裝賣玩具,所以貿易
戰其實是科技戰,正如中國政府視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美國就以科技為領導世界的核
心,因為科技是戰爭和運作效率的第一指標。
但是、也不要以此為排他性,正如戰爭不會唯一決定於科技,但在於建立優勢。
所以美國在戰場上主要策略是制裁、限制科技出口,中國就全力自主創新。所以在就
出現了影片(32")中的場面:
白宮人工智能和加密貨幣事務負責人David Sacks認為,從美國角度來看、贏得AI人
工智能競賽非常重要,這對中國來說,可能也一樣。但是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表
示,人工智能競賽不是贏者通吃,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現在一個模型處於領先地
位,但到了下周,另一個模型就會超越它們。
中美如何在AI發展上各有選擇?首先要從過去科技發展,想想未來是一個怎樣的AI 世
界?
過去60年科技戰打了許多次,其勝負並不是單一,而都是階段性的,並且對往後造成
巨大影響。
• 半導體:美國揭開序幕、日本先勝後敗,播下人工智能AI種子
科技戰的序幕,由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率先揭開。從集成電路的發明到微處理器時代,
美國奠定了早期絕對優勢。然而,1980年代,日本憑藉「垂直整合」模式與強大的製
造工藝,在記憶體領域實現反超,一度令美國企業節節敗退。美國通過《美日半導體
協議》進行貿易打壓,重創日本半導體業。
• 軟件:歐洲、美國各據一方
在軟件領域,戰局呈現出「各據一方」的態勢。微軟的作業系統壟斷了底層平台,建
立了強大的生態系。歐洲則在工業軟件、嵌入式系統以及開源軟體方面佔優。
• 電訊業的掠奪式勢力轉移,歐洲的先勝後敗:
電訊業的競爭,上演了一場典型的「掠奪式勢力轉移」。早期歐洲通過建立統一的
GSM技術標準,奪取了全球行動通訊的主導權,這是歐洲「先勝」的輝煌時期。然而
,在從3G向4G演進的關鍵時期,情況逆轉,憑藉在CDMA技術上積累的大量核心專
利,以及在4G LTE標準制定中的主導作用,實現了強勢反超。歐洲電信設備商如諾
基亞、愛立信利潤最豐厚的核心專利流向美國,市場下滑,可謂「後敗」。

• 互聯網(新經濟)美國獨大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憑藉創新商業模式和龐大資本市場
,更深入地改變了全球化格局。
• 流動網絡與流行病「聯手」改變世界,一個更深入的「電子化社會」和「虛擬世界
」加速來臨。中國科技公司強勢崛起,尤其在電子商務、社交應用和移動支付領域成
為全球重要一極,終於引爆人工智能。
• 如今,人工智能已強勢走入應用層面,其發展呈現出四大支柱並進的態勢:
1. 智能助手(智能應用): 以ChatGPT、DeepSeek等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正
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提升個人生產力和企業運營效率的智能助手。
2. 超強算力: AI的競爭背後是算力的競爭。更先進的GPU晶片、量子計算的探索
,為AI提供近計算能力。
3. 智能器械(萬物互聯): AI與物聯網(IoT)結合,從智能家居、自動駕駛到智
慧工廠,讓物理世界的終端設備擁有「智能」,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4. 虛擬資產: 在AI生成的內容和元宇宙概念的推動下,數字孿生、NFT、虛擬身
份等虛擬資產的創造與交易,正在形成新的經濟體系。
但是一個真正的智能世界和目前的智能助手比較,目前只能快速地製作出一些似是而
非的資訊,距離普及智能 (GAI) 仍有最少15-30年,甚至要配合上量子計算,才能為
未來的智能機器世界做好準備。

本材料由 Chinese Information Radio代表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發佈,更多相關信息可從華盛頓特區司法部獲得。”

請加入成為會員, 支持良心正派傳媒。
Join this channel to get access to perks: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WSlgQB1BpfQTkNm_P5qIw/join

請星電視飲茶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

singtaotv星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