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總統立場百變 成萬斯仕途雙刃劍

副總統萬斯23日參觀耶路撒冷聖墓教堂。Nathan Howard/紐約時報/美聯社

副總統萬斯近來在國內外以及白宮內的曝光率顯著提高。他飛赴以色列,協助推動由美國斡旋的哈馬斯停火協議;在選區重劃與政府關門問題上充當特朗普的「攻擊犬」;當外界批評政府在委內瑞拉近海發動空襲犯下「戰爭罪」時,在X上回嗆:「我才不在乎你叫它什麼狗屁名字。」

《紐約時報》報道,對支持者而言,41歲的萬斯正在展現自己能在不同平台、面向不同受眾時捍衛上司的能力。但在此過程中,他不得不為自己前後不一的言論尋找理由,或乾脆避而不談。

萬斯當然不是第一位改變立場的政治人物,事實上,這幾乎是特朗普副手的「職業要求」。

但隨著萬斯考慮2028年競選總統,他這種似乎可以隨時變動的立場,可能會考驗他作為共和黨下一代掌門人的吸引力。

他的一些轉變已使他冒著與特朗普「讓美國再偉大」(MAGA)基本盤發生衝突的風險——那些選民原本欣賞他主張的「軍事克制」與「言論自由」。這也讓外界再次聚焦那個始終懸在他頭上的問題——從那個曾稱特朗普為「美國的希特勒」的作家,到如今成為白宮二號人物的萬斯,真實的信仰究竟是什麼?

前國務院官員、共和黨策略師巴特利特(Matthew Bartlett)說,「在如今的政治裡,『真誠』才是至高無上的。」他表示,選民看到萬斯前後不一,會思考「這到底是一次真心的轉變,還是出於政治權宜?」

就在不久前,萬斯宣稱政府正進入「軍事克制的新階段」。他在海軍學院的畢業典禮上說,「不再有目標不明的任務,不再有無限期的衝突」。

然而沒過多久他卻支持針對委內瑞拉近海疑似毒品走私者的轟炸行動。萬斯近日談到加勒比海的軍事行動時說,「我們的主要目標,顯然是炸毀那些載有毒品的船隻」。

截至目前,萬斯的多次「立場翻轉」似乎並未讓他付出政治代價。但聖路易斯大學法學教授高德斯坦(Joel K. Goldstein)研究副總統職位歷史多年,他指出,萬斯可能最終會為自己「比現代任何一位副總統都更激烈」的言辭感到後悔。

高德斯坦說,「他在為政府辯護,同時也在向將於2028年選邊站的共和黨選民展示自己」,「這在當前情境下或許有利,但是否能讓人覺得他具有『總統氣質』就是另一回事了」。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