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成官僚內窺鏡 美國有無潛力股?|藍血工廠

英國的「藍血」學府劍橋,其教學醫院Addenbrooke’s,最近上演一幕近乎科幻的醫療劇。主角是八十歲阿伯Roger Jackson。肝癌,換着舊時,此等年紀動刀,風險不小。

但今日英國佬玩新嘢,一部叫Histotripsy的無創「聲波刀」,不用麻醉,不用開刀,半小時完事。阿伯翌日精神奕奕出院,回家含飴弄孫。此乃全歐洲NHS首次「非臨床試驗」應用。

這部「神機」,從何而來?香港讀者應覺似曾相識。名字,不提了。這位慈善家,全球佈局,劍橋只是其中一站。英國人,要多謝香港富豪的遠見。

英國佬的政治觸覺,從不落後。衛生大臣Wes Streeting馬上高調「領功」,宣稱要為NHS「劈開繁文縟節」(slashing red tape),擁抱創新。

英國佬今次不是口惠而實不至。他們搞DNA標記取代傳統活檢,也是動真格。為何?時不我與。英國脫歐後,NHS千瘡百孔,他們不是「勇」,而是「餓」,餓到要變革,餓到要「執生」(adapt and survive)。

這就來到全劇最諷刺的戲肉。捐贈者的遠見,當然不止於劍橋,新加坡亦有份。但看官記否,誰最先拿到這部神機?是香港。

香港的醫療新聞亦報,過去一年做了168單,當中不少還是金主支持的「臨床試驗」。數字亮麗,交了功課。

但這不是鬥快交功課的遊戲。這168單背後,過程有幾「論盡」(clumsy),有幾多關卡,你知,我知,行內人更知。重點是,英國阿伯做的是「常規治療」,香港的個案,大部分卻是在「試驗」框架內打轉。

英國衛生大臣敢高呼「slashing red tape」;在另一個小城市,承認有 「red tape」要「slash」,豈非自揭瘡疤,承認體制僵化?此城今日之風氣,不便多談。

這部儀器,無意中成為一面「照妖鏡」,對全球不同醫療體制,進行了一次殘酷的壓力測試。

英國NHS雖是出名的官僚巨獸(behemoth),但其體系內,竟然預留了一個叫 IDAP(創新設備取用通道)的機制。這條「快線」,容許在「臨床需求未滿足」 (unmet clinical need)的前提下,為創新科技開綠燈。

換言之,英國的官僚,是「容許執生」的官僚。

香港不缺人才。開刀的頂尖外科醫生,如港大陳教授(Albert Chan)、中大竺教授(Kenneth Chok),皆樂意擁抱新技術。阻力,顯然不在前線的袍甲之內,而在更高更遠的殿堂之上。

當「救人嘅效率」與「程序嘅完美」放在天秤兩端,體系選擇了哪一邊,這面「照妖鏡」,已經照得一清二楚。

治癌醫療儀器背後的HistoSonics尚未上市,但投資者陣容星光熠熠,有Jeff Bezos、Peter Theil加持。

ISRG真正印鈔是手術

另一邊廂,美股市場亦有一隻ISRG。

這間公司玩的,是最高階的「剃刀與刀片」 (razor and blade)商業模式。賣機只是第一步,真正印鈔的是後續的手術。全球手術量年增20%,其專用的儀器和配件收入(佔總營收六成以上)就跟著增長20%。這才是「經常性收入」(Recurring Revenue)的精髓。

ISRG的現金流強悍到何種地步?強悍到一面瘋狂砸錢搞研發,一面斥資近20億美金回購自家股票。管理層用真金白銀告訴市場,把錢放在甚麼地方,回報最好。

藍血工廠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