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星期的文章想探討一個品牌,一個大家近年都趨之若鶩的瑜伽體育品牌,Lululemon,品牌給予小弟的印象明顯是走高端路線,而產品物料以「非常舒服」馳名,不過品牌近年來的發展似乎崎嶇重重。單以美股LULU的股價走勢去看,大家可能已經窺探到一二,集團2017年初至2024年年中可謂是爆發期,由最初的50多元美金升至500多元的股價,是美股市場中經典的10倍回報股份,但文章撰寫時LULU的股價下瀉到只錄得$178,究竟所謂何事?
筆者想探討的,就是近期對於品牌發展影響的大新聞,創辦人Chip Wilson在華爾街日報發佈的爭議性言論卻讓品牌陷入兩難:文章可謂質疑企業發展是否迷失了方向,抑或應以利潤為先,無視輿論風波?Wilson批評品牌推崇的「多樣性和包容性」(DEI),認為廣告中的多元形象「不健康」且「病態」,並直言Lululemon不需迎合所有消費者。這番話與當前「Body Positivity」主流背道而馳,引發外界質疑:Lululemon是否在追求包容的同時,失去了其高端健身文化的核心?

事實上,Wilson的觀點並非全無道理,Lululemon的成功源於其鮮明的品牌定位:專注於健康、活躍的高端客群。過分追求DEI,可能稀釋這一獨特性,讓品牌淪為大眾化,失去吸引核心消費者的魅力。雖然行業之中Rihanna的Savage X Fenty和Kim Kardashian的SKIMS因擁抱多元而崛起,似乎能夠捕捉市場的眼球,而Lululemon若固守「精英主義」,或許能鞏固其高端市場地位,但這種策略在當今重視ESG(環境、社會、治理)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

然而,「順得哥情失嫂意 」,Wilson的言論不僅引發網友批評,認為品牌「製造焦慮而非推廣健康」,也讓部分消費者感到被排斥,可能導致客群流失,特別是年輕一代。為避免進一步令事情升溫引發公關災難,Lululemon試圖與Wilson切割,強調他不再代表品牌,並承諾打造包容環境。
但這無法掩蓋問題核心:品牌是否在價值與利潤間搖擺不定?以利潤為先無疑是商業現實。無錯,Lululemon的財務表現顯示其產品仍深受歡迎,國際市場擴張也帶來新機遇。消費者對其柔軟舒適的緊身褲忠誠度極高,即使爭議不斷,銷售依然穩健。這表明,短期內專注利潤能讓品牌安然度過風波。然而,僅靠產品優勢難以長久。在競爭激烈的運動休閒市場,Alo Yoga、Vuori等高端品牌和Gymshark等平價品牌正迅速崛起。筆者想強調Lululemon並非需要剷除DEI,但是在產品風格需要重新留意平衡,避免過度忽視原有的風格。
反觀Lululemon在DEI的策略(如擴大尺碼範圍、啟用多元模特)顯示其試圖順應時代潮流,但若這些舉措僅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融入品牌文化,可能被視為「漂綠」式公關,無法贏得消費者信任。更重要的是,品牌需回歸其初心:推廣健康生活方式,而非僅僅販售昂貴服飾。若能將DEI融入這一核心價值,讓多元人群感受到健身的樂趣,Lululemon或許能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同時化解爭議。
最終,Lululemon的挑戰在於平衡。迷失方向的風險在於過分追求包容而模糊品牌定位,或固守精英形象而疏遠新客群,以利潤為先或許能短期穩住陣腳,但長期成功需靠價值與商業的結合。在股價層面上,投資者已明顯將失望的情緒投射在股價之上,正當Lululemon應堅守高端健身文化,同時真誠擁抱多元,方能在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中找到正確方向。否則,一味追逐利潤,可能在下一個爭議中付出更大代價。
阮子曦
華富建業證券投資策略聯席總監
IG: casperheishiu
FB:希少 – 一股定輸贏
Youtube:嘉士伯與希少- 日美台韓投資攻略
相關文章:一系列覆蓋泡泡瑪特極其混亂的大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