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詠強: 愛國:從理所當然到無比自豪

20251001 霍詠強
《愛國:從理所當然到無比自豪》

2018年香港黑暴發生前,接受過一次網台的訪問,當時主持人問了一個很平常但從未被問及的問題:“為什麼愛國?”我呆了一下,然後說“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愛國應該是正常不過的。”事實上,我明白他問的原因,作為一個百多年的殖民地,銷磨對宗族的保護和關愛,是殖民統治最基本的工作,而在長久的香港教育過程中,“愛國”甚至變成有點禁忌,愛國?愛哪個國?(既不想愛中國、也不需要你愛宗主國)

在一些持續洗腦和極端的策劃下,“愛國”在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口中都依然成為要慎重的課題、甚至被攻擊的日標,事實上,在回歸後十多年愛國最終成為引爆香港政治活動的觸發點,2012年的國民教育科引起的示威抗爭,是往後包括佔中和黑暴的香港顏色革命的導火線。

這也可以視為物極必反的一種表現,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被迫得左閃右避,必有猫膩。愛國主義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是重要課題,大如美國、小如新加坡都重視強化愛國情懷,所有大型活動必會隆而重之地安排唱國歌,群體活動更連國家(信約)誓詞都會出動,軟性的文化推廣更是少不了。

所以這幾年在掃清英國在香港埋下的地雷後,如何推動愛國教育也成為非常熱門的課題,儘管少不免出現矯枉過正的現象,太多的“節目”和口號式活動,難免流於表面化,成為樣版戲和面子工程,隨時造成反效果。

許多年前,當香港的抗中情緒高漲時,也曾經和內地官員討論過這問題,當然還不是用“愛國”,而只是“國民身份認同”,當時最希望做到的,除了推廣內地旅遊加強認識外,也希望內地企業加強在港業務,尤其是內地最強的手機支付和電子商貿,結果在跌跌碰碰好幾年後,這終於也形成了“理所當然”的生活接軌,加上中國產品成功出海,“愛國”也終於可以登上枱面。

何謂“愛國”?其實有個非常直接、容易明暸的答案,我們都會爱自己、愛家庭,再推而廣之就是愛族群、愛國家,再直接點就是共同利益,所以在訪問時才會說出“理所當然”的說法。因此愛國也應該是最樸素的情感與行動,基於情感認同:對祖國的山河、文化、歷史和同胞懷有天然的親切感、和歸屬感。而行動也是直接不過:做好自己,由履行公民義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奮努力,為社會創造價值,關愛族群,在合理、合法、合度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利益和形象。

但是,在很長時間裡,中國人也受意識形態所迷,尤其是説到愛國不是“盲目的愛”:正視國家存在的問題、不足和苦難歷史,對社會的不足之處、不公現像進行批評和監督。在社會的發展過程出現成長差異時,就視之為社會不公平,忘記應有的善意和建設性的出發點,並且廣揚而化之地變成批判,眼中只有:落後衰敗?沒有文化?強權高壓社會?腐敗貪婪的政權?

又或者極端地變成“排外的愛”:打著愛國旗號的錯誤行為,將愛國扭曲為仇視、攻擊其他國家和民族,煽動對立和仇恨。在網絡上發表極端言論,用誇張、不切實際甚至違法的方式來表達所謂“愛國”,行為有悖於社會公德,結果反而損害了國家形象和利益。

上星期的節目提及中國在踏入21世紀時所遭遇的困境是希望大家明白,中國走向復興的道路一點也不容易,不要說從百年前被列強掠奪、被日本侵略,80年前一窮二白,就算是過去20年,無時無刻都在掙扎上游,稍有不慎都可能四分五裂,但到今天中國可以說是成功踏穩了腳步,儘管路途曲折,但未來是光明的。昨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出了一條兩分鐘的影片,可以很有效地説明中國是如何走過這些困境,而今天又用怎樣的態度面向世界和服務世界:

因為中國從一窮二白,靠著改革開放、面向世來爭取復興。
因為中國是努力學習、積累知識,從而變得先進和強大。
因為中國是正義的、是負責任、是以自強、不以掠奪來成就自己的。

這些都足以讓我們為祖國自豪,也該為自己參與其中而感到慶幸,能夠走過這些困難險阻,也不是靠別人的扶持和運氣,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經過矯正無數錯誤走上正途的國家,而中國政府是一個能夠改正錯誤的政權,這是在被西方標籤為極權專政下,但卻能夠為著人民福祉而作出改變的政府。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
循正道而行、故無所不至
Not lost in empty dreams, Not crving the clatter of applause,
Those who set forth on the right path, Will find no destination beyond their reach.從理所當然到共同利益、終究會是無比自豪!

當然,父輩的態度非常重要,在日本侵華期間,父親也利用過工作的醫館收留過革命黨,在生活才剛改善、仍然困難的六、七十年代,對家鄉的支援同樣不遺餘力,這種言傳身教,永遠是最真實的教育。

最後送上近年最能作為愛國教育的歌曲:如願。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
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中國以孝義為先,善良、正義的傳承是中國人立身之本、國慶快樂。

今日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