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第18號超強颱風「樺加沙」正趨向華南沿海,預計將帶來嚴重風雨影響。其極端強度形成得益於菲律賓以東暖洋面高海溫、充沛水汽輸送及較弱垂直風切變等多重條件疊加。與2018年「山竹」類似,「樺加沙」可能造成廣泛破壞。
秋季颱風活動仍活躍,因副熱帶高壓南移及海洋能量仍高,秋颱風往往強度更強、登陸地點偏南,且易與冷空氣結合擴大風雨範圍。專家建議沿海地區嚴防強風、暴雨及次生災害,公眾應避免前往高風險區域並關注最新預警。
新華社今天(22日)發佈文章,分析颱風「樺加沙」為何能達到如此強度。
相關新聞:颱風樺加沙︱廣東省內高鐵今起逐步停運 東莞下午3時開始全市「五停」





西北太平洋的「風王」如何形成?
據中央氣象台預報,「樺加沙」將於明天(23日)凌晨進入南海東北部海面。中央氣象台今天(22日)繼續發布颱風黃色預警,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颱風)二級應急響應。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王皘解釋「樺加沙」具有風圈範圍廣、強度強等特點,其極端強度的形成由多種條件疊加導致。「樺加沙」於18日夜間在菲律賓以東的暖洋面生成,這個區域海溫超過29℃,暖水層深厚,如同颱風的「能量庫」,為其持續增強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同時熱帶輻合帶內西南季風與偏東氣流交匯,水汽輸送充沛,大氣層結不穩定,也非常利於颱風對流持續發展。此外,颱風途經區域垂直風切變較弱,颱風暖心結構維持,進一步助推其迅猛增強。
「樺加沙」與2018年第22號颱風「山竹」在規模和移動路徑上較為相似。「山竹」曾帶來長時間大風、大範圍強降雨,對粵港澳瓊多地海陸空交通造成嚴重影響。專家提示,各地應提前部署防禦,最大限度減輕災害影響。
為何直到秋天颱風仍頻繁出現?
近期,接連有颱風影響中國。氣象部門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颱風或熱帶低壓仍比較活躍。
事實上,颱風並非夏季「特產」,一年四季都會有颱風生成。登陸中國的颱風最早在4月,最晚則在12月,其中7月至9月是生成颱風個數最多、也是颱風登陸最頻繁的月份。在氣象學上,9月至11月生成的颱風被稱為「秋颱風」。
相關新聞:颱風樺加沙|「風王」將正面吹襲廣東中西部 罕見籲提前作巨災防禦
從常年平均(1991年至2020年)看,秋颱風每年生成10.7個,其中有2.33個登陸我國。秋颱風從生成數量上與夏颱風基本持平,但登陸數量明顯偏少。
與夏颱風相比,秋颱風平均強度更強。在1949年至2023年登陸我國的秋颱風中,34.88%為颱風級別,17.95%為強颱風級別,4.10%為超強颱風級別。2024年第11號颱風「摩羯」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秋季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17級,62米每秒),其在超強颱風級別維持時間長達64小時。
秋颱風平均強度更強
同時,秋颱風登陸我國的地點普遍偏南。進入秋季以後,影響熱帶氣旋路徑的副熱帶高壓開始東退南移,位置逐漸偏南。因此,秋颱風最常見的登陸地為廣東省、海南省、台灣省和福建省。
此外,秋颱風影響期間經常有冷空氣參與其中,造成的風雨影響範圍會更大。受「樺加沙」影響,預計23日至26日台灣海峽、南海北部海域、華南沿海將出現強風雨天氣。王皘表示,除直接風雨影響外,颱風外圍水汽將會向北輸送,江淮、江南等地可能出現遠距離暴雨。
氣象專家建議,受影響地區要嚴格落實防風措施,船舶及時回港避風,海上作業平台人員務必撤離;海洋牧場及養殖設施及時採取加固措施,合理控制養殖密度,以減少損失。沿海地區需重點防範暴雨引發的城鄉內澇、橋涵積水和交通中斷,山區要高度警惕山洪、山泥傾瀉、泥石流等次生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