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情感慰藉雙面刃 AI伴侶更「貼心」 長期依賴削弱人際關係 學者籲加強規管

深夜情緒低落,無人傾訴時,以往只能獨自消化,如今只需登入帳戶,輸入一句「我今天很不開心」,人工智能伴侶(AI companion)瞬間傳來關切的回應。隨着AI技術發展,智能聊天機械人正逐漸滲透現代人的情感生活。有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指出,其擬人化、高可控性及隨時回應的特點,為面對孤獨、壓力與人際疏離的個體提供情緒出口與情感支持。然而,這也是一把雙面刃,有學者關注長期依賴或削弱真實人際關係,甚至誤信錯誤資訊、個人情感被科技公司利用等,建議加強規管相關產品設計及用途推廣。 

用戶可自訂AI伴侶的性格與回應方式。 路透社
用戶可自訂AI伴侶的性格與回應方式。 路透社

 

在社交媒體搜索關鍵字「AI伴侶」,可見有人以「靈魂伴侶」及「老公」來形容,更稱「陪伴感真的太過強烈了」、「幾乎完美複製了我死去的丈夫」等。AI伴侶是指以擬人化方式與用戶互動,透過文字或語音對話提供陪伴與情感支持的智能聊天機械人。

相比現實風險低更可控

美國非牟利組織Common Sense Media今年7月發表針對1060名13至17歲青少年的調查,顯示72%受訪者曾使用Character.ai和Replika等AI伴侶平台,當中逾52%表示每月使用數次;33%用作社交互動及建立關係。日本最近也有公司推出AI交友應用程式「LOVERSE」,用戶可與AI生成的虛擬戀人聊天互動,部分更聲稱已「結婚」。

近年,AI伴侶逐漸融入日常生活,即時的情感支持與慰藉成為主要原因。「救世軍零點三七—青年性健康支援服務」隊長田家溥留意到,疫後不少年輕人的社交能力退步,部分出現行為界線模糊或社交恐懼,AI的便利正好能滿足他們對情感陪伴的短暫需求。此外,有些年輕人因人際交往受挫或遭受欺凌而感到孤獨,更容易依賴AI伴侶填補情感空缺;部分用戶即使在現實中已有伴侶,亦會藉AI打造理想的完美戀愛對象。

部分人士在現實中有伴侶,仍會使用AI伴侶,打造理想中的戀愛對象。
部分人士在現實中有伴侶,仍會使用AI伴侶,打造理想中的戀愛對象。

 

家庭服務社工Andrew分享,曾有服務使用者在深夜撥打社福機構熱線,卻無人接聽,最終選擇與AI對話,「他們會和AI談個人情況,感覺有『人』即時回應,可以紓緩個人情緒。」他說,有些人甚至認為與AI傾訴更安全,不用擔心秘密外洩。

浸大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黃柏恒指出,人際關係具「脆弱性」,例如犯錯可能影響關係,但AI伴侶不存在這些風險,用戶可以輕鬆打開電腦,登入平台就能與之互動,並可自訂對方的性格與回應方式,降低建立關係的風險。

臨床心理學家梁重皿指出,青少年處於尋找身份認同與朋輩接納的階段;成年人則因工作與家庭壓力大,尤其在單身、離婚或喪偶後,更渴望陪伴與被聆聽;長者因伴侶離世、子女獨立,更感孤獨。AI伴侶能補償現實中未被滿足的需求,相比人際互動的不確定與挫折,其低風險、高可控性、隨時回應與「零拒絕」的特點,成為安全的避風港。

臨床心理學家梁重皿表示,AI伴侶吸引人之處,在於能補償現實中未被滿足的需求。
臨床心理學家梁重皿表示,AI伴侶吸引人之處,在於能補償現實中未被滿足的需求。

 

Andrew稱,目前用戶普遍將AI視為短暫的情緒出口,仍能意識到AI伴侶無法提供人際關係中獨有的深層理解與連結。他認為,在社福服務層面,AI可為有需要者提供即時情感慰藉與資訊,協助他們初步覺察問題,並引導至專業服務。不過,他也強調,服務需求量可能因此增加,對社福界的資源與人力構成壓力。

有機會提供錯誤或誤導資訊

儘管AI伴侶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情感支援,但同時存在隱患。浸大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陳成斌指出,過度依賴AI伴侶,特別是年輕人,可能傾向尋求正面回應,減少真實的人際互動。AI伴侶亦可能提供錯誤或誤導性資訊,用戶若缺乏判斷力,或因誤信而受傷,甚至引發自殺等嚴重後果。

黃柏恒補充,如果人們習慣了AI伴侶全天候、沒有風險的陪伴,可能對現實關係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如希望現實生活的人也能24小時陪伴,當中的落差或對真實的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浸大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黃柏恒說,若人們習慣了AI伴侶,或對現實關係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
浸大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黃柏恒說,若人們習慣了AI伴侶,或對現實關係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

 

早前,美國一名少年沉迷與Character.AI的聊天機械人互動,相信死亡能與對方結合,開槍自盡。田家溥表示,與現實人際關係相比,AI的回應總是迎合使用者,能立即滿足需求,或讓人覺得現實互動過於困難或充滿挫敗,進而遠離真實社會,更沉迷於AI。AI更可能無意中強化使用者的負面想法;過度使用AI還可能使人忽略家庭或重要關係,專注於自我情感的滿足,「若已經是自我孤立的情況,則會變得更加孤立,掉進了虛擬關係,純粹是心理上的滿足。」 Andrew亦提到,社工有時會與服務使用者對質,激發和挑戰他們的想法,然而AI只會一味認同、缺乏批判,無法引導人從另一角度審視自身或他人。

應主動尋找師長社工傾訴

問到如何看人與AI伴侶的情感連結,梁重皿認為,雖然與AI伴侶互動能產生情緒反應與心理滿足,刺激大腦的相關區域,在生理上是真實的,但不等同於一段真正的關係,「真正的關係需要互相理解對方,互相妥協,但AI只是單方面的。」她解釋說,目前AI只是模擬共情,理論上無法理解情感的含義,「長遠來說,它不能夠真的關心一個人,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田家溥建議,應有意識地使用AI伴侶,例如在孤獨時向其暫時傾訴,但這應是最後選項,更重要的是主動尋找現實中可傾訴的人,如師長或社工,並逐步建立真實的社交信心與技巧。

黃柏恒亦指,提供AI伴侶服務的多為科技公司,其市場運作模式在於吸引用戶並延長其停留時間,與用戶希望建立關係的需求存在矛盾,當中可能涉及情感操控,「當我們接受這些科技時,其實是將情感生活開放給科技公司,使其獲得我們的資料,操控我們的情感,將我們的情感建立在科技應用上。」他認為,應在產品設計、用途推廣與市場規範層面,加強對科技公司的規管。

成年人面對工作與家庭壓力,渴望陪伴與傾聽。
成年人面對工作與家庭壓力,渴望陪伴與傾聽。

 

與已故親友AI「合影」 助減輕哀傷延續情感

除了人工智能伴侶(AI companion),近期社交媒體亦興起利用AI合成「即影即有」照片的風潮,讓用戶與偶像、離世親友,甚至寵物「合影」,有些更延伸至模擬動態互動,成為新的情感慰藉方式。有學者認為,相關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輕哀傷、製造新回憶,惟需關注使用的出發點與方式。

網上的「即影即有」照片中,可見緊緊依偎的伴侶、抱着小狗的女孩,還有看上去年齡相仿的母女。與平時所見的合照不同,這些影像由AI合成,照片中的其中一方可能已經離世。相關的帖文中,有人感謝科技實現了心願,亦有人認為,這才是AI合照的正確用法。

浸大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陳成斌表示,利用技術捕捉影像延續情感並非全新現象,「以前由沒有相機,到相機出現,捕捉到人的影像」,本質上也是將情感延續下去的方式。

他認為,AI其中一個正面影響,是幫助人類處理悲傷,如有人透過AI生成已故親人的照片,甚至與其進行模擬互動,協助走出喪親之痛,「似乎在這方面有很好的作用,甚至某程度上可說有治療的作用。」

使用時應尊重他人肖像私隱

他表示,將AI用於懷念已故親人的情境,較容易被社會接納,能幫助人們在哀傷中獲得心理慰藉。他強調,有關技術本身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如何合理使用,若未經同意使用他人肖像製作色情影像,便屬不當行為;因此,應區分個人慰藉與濫用,尊重他人肖像與私隱。

浸大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黃柏恒則指,有人認為生成合照有助於回憶,或減輕傷痛,「就好像(逝者)還在身邊,或者製造一些新回憶、新情景,想像如果他還活着,或者偶像在旁邊,會是怎樣的情況。」

惟他強調,面對悲傷是人類成長的重要過程,若AI持續提供與逝者的模擬互動,可能會導致使用者「走不出來」,阻礙其從悲傷中復原。

記者:潘明卉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