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總統特朗普選前承諾降低物價,上任後大打關稅戰等因素影響下,今年食物價格持續上漲,民眾叫苦連天。個人理財專家雷伊(Jessica Roy)在《三藩市紀事報》上撰文,教導民眾如何在高通脹時代下省錢。
聯邦勞工統計局(BLS)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報告顯示,過去12個月整體物價上升2.9%。食物整體價格上升3.2%,其中肉類、家禽和魚類上升5.6%,雞蛋激增10.9%。
雷伊引述戴維斯加大(UC Davis)農業經濟系教授薩姆納(Daniel Sumner)的說法,整體通脹是物價飆漲最大因素,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無助於緩和通脹。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最新分析發現,關稅今年將造成一般美國家庭平均損失2,000元。實驗室經濟主任泰德斯基(Ernie Tedeschi)指出,在關稅影響下,一般家庭今年的日用品開支就比2023年平均多出203元。
雷伊認為,關稅只是問題的一部份。一些國家多年出現農作物歉收,加州最低工資調漲導致勞工成本上漲。牛肉價格比一年前增了13.9%,薩姆納解釋是因為目前處於牛群規模自然週期的低位,意味價格將繼續上升。
為了幫助民眾省錢,雷伊引述個人理財應用程式YNAB社交媒體策略師施韋斯塔爾(Sarah Schweisthal)的多個建議,比如替換食材,在烹飪墨西哥肉餡時,把全牛肉碎改為牛肉和小扁豆各一半,不只口感相若,蛋白質和營養都豐富。
泰德斯基建議消費者,逛大賣場好市多時,看看哪些肉類最便宜,就決定當周吃哪一種肉。
另一種省錢方法是將進口食品改用本地生產食材。罐裝和冷藏食品也是另一種選擇,因為隨著科技進步,冷藏蔬菜仍能保留其營養價值。
泰德斯基指出,大眾近年對超市自產品牌印象提高,因為品質與知名品牌一樣好,且研究顯示超市品牌一般便宜25%到30%。
施韋斯塔爾建議,可因應所需食材份量決定去哪購買,例如雞蛋或泡菜這類份量較多的食品可考慮在好市多購買,新鮮食材可從其他商店購入少量,避免過量造成食物壞掉而浪費。她也建議可以預先規劃未來一周膳食,從而減少不必要花費。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