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組織大變革 區域公司已成歷史

《星島》見習記者鐘凱廣州報道

今年8月25日,萬科在內部中期工作會議上宣布啟動組織大變革,市場旋即對這家身處低谷的龍頭房企投來關注。不到一個月,官網悄悄刷新,宣告改革已實質落實。

9月17日,萬科集團官網顯示,該公司沿用六年的「集團總部、事業集團(BG)、事業單位(BU)」組織體系正式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更扁平的「集團總部、區域公司、事業部」組織新模式。考慮到早在一年前區域公司就逐漸被架空,如今的官方宣傳更像是走完最後一道流程。

架構調整也是此番改革的核心。具體而言,新的組織架構中,集團總部設置董事會辦公室、集團辦公室/黨群工作室,以及審計監察中心等11個中心職能;原有的區域層級全部取消,合併成為16個城市總公司;物業、辦公、商業等業務基本得到保留,只是商業事業部、酒店與度假事業部合併為「商業與酒店事業部」,因此降至8個事業部。

財新報道指出,「集團總部」將被定位為萬科的風險控制、策略營運、資產價值及科技創新等功能中樞,負責制定公司整體發展策略、決策日常經營管理、實施各類風險管控等;「地區公司」定位為第一線業務的協調與執行中樞,聚焦地產開發業務,並統籌協調屬地內的經營服務類業務;「事業部」定位為萬科經營服務類業務的專業運營中樞,負責公司各類經營服務業務的日常經營管理,並輸出輕資產的運營能力。

對萬科而言,這場組織扁平化的變革,最重要的調整當屬取消區域公司。

區域公司是房地產產業高速發展時期的產物。早在2010年萬科成為千億房企時,郁亮就曾表示,萬科會將金字塔壓扁變成扁平化的架構,會把更多力量往區域和一線傾斜。當時這位年輕的萬科舵手聲稱,接下來將充分放權給全國四個區域,讓它們變成「承擔經營管理責任的事業部」。

自此以後,萬科各區域在發展房地產業務之餘,都紛紛朝著多元化轉型方向展開探索,包括上海區域的「熱帶雨林」模式、北京區域的「6+X」戰略,以及廣深區域的「八爪魚」戰略等。同時在2018年「寶萬之爭」結束後,萬科推進去中心化、蜂巢式、扁平而動態的組織架構,進一步增加區域和一線的自主權力。 2020年及2021年,萬科也同時在原有南方、上海、北部、中西部四大區域的基礎上,新成立西北區域、東北區域。

隨著房地產逐漸進入下行期,這種去中心化的組織架構也會令企業無法及時調整方向。 2021年,萬科出現上市31年以來第三次淨利下滑的情況。對此,郁亮在業績會上致歉並反思稱,在管理方面存在離散度大的問題,萬科過去採取充分授權、分佈式的機制,在市場變化時容易參差不齊,拉低整體表現,並且多賽道同時探索的成本超出預期。

《星島》記者了解,在這一期間,萬科實際上已經採取措施,包括重組「開發經營本部」,負責全面統籌管理七大區域的地產開發業務。2024年10月,萬科再次對開發經營本部進行調整,如區域公司只設定與專案直接相關的業務職能,不再設定後台保障職能;以及上海、廣佛公司被開發經營本部收歸直管等。

但相對於外部情勢的變化速度,萬科的調整顯然是不夠堅決甚至遲緩的。直到今年1月,深鐵管理階層全面接手萬科策略決策權,調整的速度也隨之加速。進入下半年,市場傳言,萬科將進行組織機構調整,隨後兩個月傳言兌現。深鐵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強勢推進並完成了郁亮此前籌備許久的變革。

深鐵對萬科的調整並非個案,近兩年間包括中交地產、中國金茂、招商蛇口等房企都已先後裁撤全部區域公司,華潤也計劃繼續弱化區域職能。這本質上是壓減企業的管理層級,扁平化既可以提高決策和營運效率,也可以減少成本支出,是下行時期房企降本增效的重要選擇。

只不過,萬科曾是房地產行業「明星經理人」的搖籃,也是區域公司話語權最盛的房企之一。這類企業與職業經理人,曾共同撐起了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如今我們為這樣的結局唏噓,實則在向那個已然逝去的時代遙遙作別。

目前,萬科原來的區首大多已轉任新職,例如原西南區域首席合夥人李嵬轉任投資發展中心總經理,原華東區域首席合夥人吳鏑轉任首席營銷官,原萬科南方區域首席合夥人則擔任廣佛公司總經理。他們的角色重塑,又何嘗不是在為萬科的改革化險探路。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