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已簽署備忘錄,明確將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十幾種疾病列入參軍禁令,進一步收緊軍事人員的健康准入標準。這一政策調整旨在確保軍隊的「高標準戰備狀態」,也引發對兵源短缺與健康公平的爭議。在國家安全與個人權益的天枰上,美國正試圖尋找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赫格塞斯表示,正在接受精神分裂症治療、有性慾倒錯病史或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等情況的人不符合醫療豁免資格。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只有23%的美國年輕人有資格不經豁免入伍。醫療豁免允許服兵役的申請人即使當前(或過去)的健康狀況不符合軍事標準,也能參軍。根據國防部監察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6財年到2020財年,約有13%至16%的申請人因不符合標準而被拒絕。
現代戰爭對士兵的體能、心理和應急能力提出極高要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慢性疾病可能影響戰場表現,甚至增加突發醫療事件的風險。五角大樓的決策邏輯清晰:軍隊不是社會福利機構,而是需要「隨時能戰」的專業化力量。類似政策並非美國獨有,英國、以色列等國同樣對軍人健康設嚴格限制,尤其在技術兵種中,身體素質與裝備操作能力直接掛鉤。
然而,這一標準背後是美國徵兵難的現實。2023財年美軍現役部隊缺口達1.5萬人,陸軍僅完成徵兵目標的75%。若健康門檻過高,可能進一步壓縮合格兵源。
批評者指出,部分被禁疾病(如可控的癲癇或抑鬱症)患者若經規範治療,未必影響服役。美國殘疾人聯盟(AAPD)曾抗議類似政策「變相歧視」,認為軍隊應個案評估而非「一刀切」。但軍方強調,戰場的極端環境可能引發疾病復發,集體安全不容妥協。
徵兵難的背後,是美國社會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肥胖率超40%,年輕人心理健康危機加劇——這些都可能間接推高「不合格」比例。政策若缺乏彈性,恐將徵兵困境轉嫁給少數健康群體。
五角大樓的堅持或許隱含另一層考量:未來戰爭越來越依賴技術而非人力。無人機操作員、網絡戰專家等崗位對體能的依賴較低,但需要更複雜的技能培訓。如果健康標準更新能與軍事轉型同步,或可緩解人力壓力。另一方面,美軍近年推動的「全面健康計劃」(如心理健康篩查、體能訓練改革)表明,高標準需配套預防性投入,僅靠提高准入限制而無後續健康管理,仍是治標不治本。
新版備忘錄折射出美軍在質量與數量間的兩難。健康的軍人固然是國防基石,但若標準脫離社會現實,可能反噬動員能力。在機器人尚未完全取代士兵的今天,如何在「完美戰士」與「可用之兵」間找到平衡,將成為美國維持軍事霸權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