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勢待發」藝術節 華埠變身大舞台

第四屆當代藝術節《蓄勢待發》參與者大合影。記者黃偉江攝

「藝在棱角」首席策展人許君瑜教授致辭。記者黃偉江攝

天后廟街的裝置藝術作品。記者黃偉江攝

德和里的裝置藝術作品《擊掌大戲偶》。記者黃偉江攝

由「藝在棱角」(Edge on the Square)主辦的第四屆當代藝術節《蓄勢待發》(Super Flex),本月13日下午四時至晚上十時在華埠盛大展開,以都板街800號為核心,延伸至天后廟街、舊呂宋巷、德和里四條街道,整個社區化身為藝術舞台,展出裝置、表演、影像及公共藝術,吸引大批市民與遊客參與,體驗一場跨越邊界的文化盛宴。

出席嘉賓包括:「藝在棱角」聯合創辦人鄧式美、三藩市參事會主席孟達文、市參事李爾德、南加州蒙特利公園市前市長饒影凡、中華文化中心行政總監梁凱欣等。

超越自我 深藏內在

今年藝術節的作品體現「超越自我」與「深藏內在」,直面當前美國社會的撕裂與排斥,特別關注移民、少數族裔及性小眾(LGBTQIA+)群體所面臨的威脅與挑戰。「藝在棱角」首席策展人許君瑜教授表示,藝術節希望啟發大眾面對自身的「另我」與「影子自我」,讓這些隱藏的面向成為力量、抵抗與自由的來源。

與傳統美術館展覽不同,藝術節把作品帶進最貼近生活的街區。許君瑜指出,這樣的安排能讓藝術與居民直接對話,既突顯華埠的歷史意義,也展現其文化生命力。客座策展人劉子熙(Theo Lau)則形容華埠是一個「本地與世界交會」的場域,既像社區工作坊,也像國際美術館展覽,讓地方經驗透過當代語言得到放大。

藝術節為期一天,街頭設置各類展區,觀眾一邊遊覽華埠,一邊與藝術作品互動。「藝在棱角」行政主任李燕玲說:「藝術是帶來正面改變和鼓勵社區參與的載體。這場藝術節不僅是慶典,更是一場充滿創意與歡樂的抗議,重新確立我們的聲音、空間和可能性。」

身份認同 文化思考

今年的藝術節網羅多位亞裔、有色人種與少數族裔藝術家,作品兼具幽默與批判性。Ramon Abad 帶來戲偶表演與工作坊,讓家庭觀眾參與;Non Alien Box 由三位中國留學生發起,把報紙銷售箱改造為公共藝術裝置,用荒誕故事揭露移民勞工的不平等待遇,讓嚴肅議題以街頭幽默形式呈現。

Asma Kazmi 透過新媒體裝置,將殖民歷史、跨國文化流動與全球化糾葛融入批判性敘事;Yoon Chung Han利用人工智能,探索基因差異與神話結合的可能性,創造沉浸式影像體驗。

Wong Kit Yi、Tiffany Sia、Simon Liu 以錄像與行為藝術探討跨國流散與身份認同,帶來跨地域的文化思考;Kelley Finley 結合紡織與表演,透過身體與記憶,回應離散與血脈的議題,作品同時具備私密性與儀式感。

此外,榮美立(Rene Yung)以作品重現華人移民被隱藏的歷史,Vincent Chong 則融合書法與酷兒夜生活文化,將邊緣群體的經驗化為現場表演能量。

藝術實驗 互動交流

當代藝術常被認為晦澀難懂,許君瑜特別強調觀眾應抱著遊戲與慶祝的心態參與,而非急於尋找答案。「你可能被聲音打動,也可能透過身體或參與行動感到共鳴。」今年節目特別設計多項互動環節:Taro Hattori 搭建手工茶屋,邀請觀眾在品茗中展開私密對話;V. Vale 打造快閃書店,展示地下文化出版的歷史;Sepia Lux 帶來音樂節拍演出,營造街頭派對氛圍;黃潔宜(Wong Kit Yi)則以多媒體裝置挑戰觀眾對「自我」的界定。

自2022年以來,「藝在棱角」已連續舉辦四屆藝術節,主題從《霓虹閃爍愛華埠》、《在同一個太陽底下》到《High Five: 探索五行力量》,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觀眾。

對許多參觀者而言,這場藝術節讓他們看見華埠的另一面——不僅有歷史和飲食文化,更有前衛的藝術與國際性的對話。一位觀眾在現場表示:「原以為華埠只是老一輩的空間,沒想到能看到這麼多前沿藝術,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社區。」

隨著夜幕降臨,街頭燈光、聲音與表演交織,華埠變成一個巨大的藝術實驗場。饒影凡與友人們參觀完展覽後,指出這不僅是一場文化慶典,更是一種社會行動,以藝術回應時代挑戰,並為社區注入新的能量。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灣區